跟著梁思成 去看正定古建的美
日期:2016/12/14 11:02:29   編輯:古建園林正定縣歷史建築從隋朝開始,“九朝不斷代”,形成了國內較為罕見的珍貴古建築群,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譽為“古建藝術寶庫”。
日前,隨著梁思成文物保護史跡展館在正定隆興寺的落成,梁思成和古城正定之間的那份情緣也得以向世人展示。眼下正值春暖花開時節,讓我們走進古城正定,沿著大師的足跡去探尋正定古建築的大美。
藏寶無數隆興寺
正定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譽。作為八大寺之首,隆興寺中藏寶無數,摩尼殿、千手千眼觀音、轉輪藏、龍藏寺碑、毗盧佛……都當得起一個“最”字——全國之最、世界之最。梁思成先生稱隆興寺為“河北重要大伽藍之一”,裝飾著大大小小的飛檐、鸱吻,排列有序、高低錯落的樓閣,如宮商角徵羽雄渾優雅的古曲,又仿佛一支艦隊航行在唐宋元明清歷史的波濤之上。
隆興寺的摩尼殿,外觀結構交錯繁復,飛檐微微上翹,既莊嚴,又靈動,充滿了美感、動感和樂感。摩尼殿平面呈十字形,是我國宋代建築中僅存的一例。對此,梁思成先生大加贊賞:“這種布局,我們平時除去北平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那種畫意的潇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產生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物裡也是別開生面。”摩尼殿北壁布滿泥塑懸山,五色斑斓,仙人、神獸、祥雲、海浪……塑造出一個神秘世界、世外桃源。中央觀音菩薩端坐,她頭戴寶冠,肩披璎珞,胸臂裸露,肌膚細膩,圓潤豐滿。她一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身形秀美,姿態優雅,充滿了聖潔的人性光輝。她雙目俯視,那親切的目光,讓人如沐春風,一下子拉近了清靜世界與滾滾紅塵的距離。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梁思成曾拍成照片送給魯迅先生,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他說,別的像是“把人神化”了,而這像是“把神人化”了。她宛如一位娴靜端莊的東方女性,儀態萬方,不僅有著姿態美、外表美,更具有令人震撼的含蓄美和內在美。毫不誇張地說,她就是東方的維納斯。
在大悲閣東側台階下,不遠處一座灰色的小亭毫不惹眼,若不是導游引導,很多人都會忽視,無緣一見。亭中保護著被康有為譽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此碑是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代表作,可說是標准的楷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導游介紹,“這碑的價值能抵大半個佛寺”,雖然有點兒誇張,但也說明了此碑的“分量”。
大悲閣高高聳立,形如飛虹的天橋連接著配殿御書樓和集慶閣,宏殿傑閣,蔚為壯觀。殿內的銅鑄觀音像高達二十多米,身姿偉岸,法相莊嚴,42只手臂,擎著各種法寶,姿勢各異,令人驚歎。我妄自猜想,風靡全球的舞蹈千手觀音,是否也從這裡得到過靈感呢?
戒壇前上書“妙莊嚴域”四字的牌樓門也值得細細品味,梁先生稱之為小珍品。“由各方面看來,這小建築物無疑的是一座很古的結構”。它頂著出檐深遠的樓,顯得很可愛,又為寺院增添了莊嚴勁兒。
漫步這座恢弘的寺廟,紅牆、綠瓦、黃頂,蒼松、翠柏、修竹,似乎有晨鐘暮鼓、梵呗聲聲,穿越時空的煙岚隱隱傳來,在錯落有致,盡顯莊嚴法度的廟宇間萦繞,烘托出一方超脫祥和的勝境。真真是一方淨土,一方放松心靈、淨化靈魂的所在。
風姿各異四寶塔
四座塔分立在小城的四方,靜靜地承載著古城的風雨變遷。有的雄渾偉岸,有的玲珑俊秀。凌霄、須彌、澄靈、華塔,單聽這名字,你就可想見它們各自的風采了。
進南門不遠就是廣惠寺華塔,梁思成先生認為,“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其平面及外表都是一樣的奇特”。華塔如花,精華全在塔的第四層上,這也是最上的一層,雕塑著水獸、力士、獅、象、菩薩,有的怒吼,有的微笑,有的威武雄壯,有的低眉善目。主塔四周還有眾星捧月般的四座小塔。整個塔下部磚體青色,上部塔身白色,遠望去,正似一束含苞待放的玉蘭花,使我們慣看了高大佛塔的雙眼得到別樣美的享受。
臨濟寺不收門票,可以免費參觀。進得寺來,澄靈塔兀立眼前。澄靈塔是禅宗臨濟宗開宗立派祖師義玄的衣缽塔,塔勢青幽,下部蓮花片片,上部塔檐層層,檐角風鈴串串,如精巧雅致的耳墜,塔身斗拱繁繁復復、重重疊疊,“鳳冠霞帔”,嬌小玲珑的古塔便更加婀娜多姿起來。正如梁思成先生所稱贊的,“在正定四塔中為最小一個,但清新秀麗,可算塔中上品。”塔身上的磚雕也很精美,蓮花、蟠龍,假窗……刻畫入微。就連各層間斗拱等的微小差別,也沒有逃脫梁先生的慧眼。原文太專業,大意是二、四、六、八這雙數層與三、五、七、九諸單數層,建造裝飾都不同。“雖在至微的斗拱布置上,也是經過一番匠心的,只可惜這番苦心,七百余年來有幾人注意過。”
臨濟寺近年來新建重修了大雄寶殿、法乳堂、供燈堂等建築。寺名由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寺內還有他題寫的“不二”匾額,意為不二法門。臨濟宗主張人人都有佛性,宗法簡單,易於接受,以當頭棒喝聞名,臨濟宗就是從這片面積不算大的寺院裡走向了世界,贏得了“臨濟兒孫遍天下”之譽。創立這一宗法的老禅師早已溘然長逝,化身泥土,惟有藏青色的古塔依舊,就像那素樸、打坐參禅的高僧,也似那當年的喝棒,讓人周身澄澈。
繼續北行便到開元寺。寺中原有兩件“寶貝”,其一是須彌塔,梁先生說“就形制講來,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見過西安大小雁塔的,再見須彌塔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它們樣式相近,恍如一母同胞。須彌塔除了檐角的風鈴和各層方形小窗外,再無任何裝飾,顯得簡潔疏朗,古意盎然。呈現一種絢爛歸於平實,繁華歸於簡潔的樸實美,更近於一種自然之道。其東側的二層鐘樓更是一寶,梁先生當年稱為“我們意外的收獲”。鐘樓建築樸實無華,斗拱雄大,樓上懸掛著一扎多厚的巨型銅鐘,素有“南有寒山,北有開元”之語。鐘聲浩蕩,又將激起怎樣的詩情呢?近年,這裡又新增一寶,安放了一尊新近出土的、堪稱全國之最的赑屃,體量之巨令人驚歎。它靜臥在石台之上,沐浴著千年之後的陽光。
天寧寺的凌霄塔,當地老百姓都習慣稱為“木塔”,梁先生考察“實際上是座磚木混合造的塔”。在城內游人遠遠地就能看到它的雄姿,磅礴豪放,直插雲霄,層層飛檐,舒舒展展,如欲飛的蒼鷹,搏擊長空,遠望去又似一個個龍頭,威嚴護衛著寶塔。近觀,但見塔身寬闊,呈八角形,恰似膀闊腰圓、威風八面的漢子。下面幾層疏朗,上面幾層繁密,於沉穩中平添了幾分飄逸。
鎮府巨觀陽和樓
九樓之首的陽和樓,梁思成先生一見鐘情。“七間大殿立在大磚台上,予人的印象,與天安門端門極相類似。在大街上橫跨著攔住去路,莊嚴尤過於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台下有圓拱洞門,左右各一,行人車馬可以通行”。你看,那時就已分道通行,設計多麼科學!梁先生接著記述道,“陽和樓前的關帝廟,規模雖不甚大,設置卻甚完備”,還“圍著精美的石欄桿”。對於陽和樓的建造年代,梁先生判斷“是金末(南宋)元初所建,或不致有大錯誤。”只可惜,這一代名樓拆毀於解放前,連關帝廟和磚台也已蕩然無存。面對陽和樓遺址,我們只能根據先生的描述想象當時的景況,遺憾空留,不禁發出聲聲歎息。
陽和樓遺址在南門以北,歷史文化街中段。長街兩旁大多建起了二層仿古建築,坡屋頂,青磚灰瓦,垂柳依依,仿佛還是舊時模樣。只在遺址東側留有一塊空地,西側搭建起一座簡易戲樓,名“陽和戲樓”。長街上留有余地,是虛位以待一代名樓的回歸。
幸運的是,今天正定人民准備復建陽和樓,不遠的將來,這座“鎮府巨觀”將雄踞於歷史文化街上,為古城增添又一處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