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精美絕倫的東平古建築

精美絕倫的東平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00:16      編輯:古建園林

清 真 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占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朝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邊,五脊攢尖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巍峨聳峙,與北京天壇祈年殿的上頂有異曲同工之妙。

 

 

戴 村 壩

 
 

 

素有“北方都江堰”之稱,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位於縣境東南部,南城子村東北大汶河上。1411年(明永樂九年),尚書宋禮采用當地白英老人的建議,在此築土壩,將大汶河攔截南趨。1573年(明萬歷元年),侍郎萬恭在土壩迎水面砌石坡,以防水沖。1589年(萬歷十七年),總理河道潘季訓將此段拆除,另築石壩,取名玲珑壩。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尚書舒應龍在玲珑壩南增築二石壩,取名滾水壩、亂石壩,並在壩面鑄鐵扣,以連接壩之石料。1726年(清雍正四年),內閣學士何國宗將壩增高一尺。1744年(乾隆九年),總理河道朱藻將滾水、亂石二壩隆至原有高度,並拆除玲珑壩,改造涵洞56座。1748年(乾隆十三年),太學生高斌、漕運總管劉統勳改建玲珑壩,並將大壩降低一尺五寸。1822年(道光二年),中承琦善於坎河口增築三合土壩,以保玲珑等三壩之安全。1880年(光緒元年),山東巡撫周恆祺復修玲珑、亂石、滾水三壩,並在南北各築壩頭一座。1904年(光緒三十年),撫東使者周馥將戴村壩浸口用土石堵塞,束水歸槽,添建片石大堤,又將玲珑、亂石、滾水三壩和灰土壩修茸完整。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山東建設廳長張鴻烈、總工程師孔令溶將大壩坍塌處進行修整,並改名北部曰灰土壩,中部曰太皇堤,南部曰滾水壩,總稱戴村壩。

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在當時經濟比較落後、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建成此壩,是非常驚人的。其設計之巧妙,造型之美觀,在我國水利發展史極為罕見。雖歷經數百年浪濤沖擊,仍鐵扣緊鎖,巋然不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在治水方面的高度智慧,連康熙皇帝也不得不歎服:“此等膽識,後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國初年,美國水利專家方維來華,觀看戴村壩後,由衷贊歎道:“此種工程,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彼右人之綜其事,主其謀,而遂如許完善結果者,今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月 巖 寺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昆侖山西麓,月巖寺座北向南,寺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歷七年全石質鐘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南海別院”、“昆巖瀑雪”等題字。根據碑刻所記,月巖寺不但是古代聞名的寺院,還是學子聚會講學的場所,為研究“東原文化”提供了重要物證。

 

 

清 河 石 橋

 
 


又名清河橋,建於601年(隋仁壽元年),現沉埋於東平湖底。此橋在《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志》、《東原考古錄》中均有記載。大橋宏偉壯觀,橋南水泊風景秀麗,古有“小洞庭”之稱。洄源亭座落湖上,為著名勝跡。唐代大詩人高適從魯西至東平路經石橋,觸景生情,曾寫下“石橋水橫流”詩句。《元和郡縣志》載:清水石橋,在縣西三裡。隋仁壽元年,造石作華巧與趙州石橋相埒,長四百五十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