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紅石砌寨牆 臨沣遺古風
日期:2016/12/14 17:42:13   編輯:古建園林 寨牆臨沣寨斑駁的古寨門老宅磚雕朱家宅院村中民居臨沣寨古寨牆全長1100多米。提起寨子,很多人都會想到寨牆,要麼土夯,要麼磚砌,要麼石堆,畢竟“沒有寨牆,咋能稱寨呢”?由於歲月變遷,很多寨子的寨牆已經不復存在,成為人們永遠的記憶。
難得的是,在郏縣堂街鎮,因防洪需要,一處由紅石砌成的寨牆得以完好保存,寨內的建築很多也是原汁原味,堪稱中原村寨的“活化石”。
這就是有“汝河南岸第一府”、“古村寨博物館”、“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美譽,被評定為第一批國家級生態博物館、第七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國家級傳統村落等國字頭殊榮的郏縣臨沣寨。
中原有古寨堪稱“活化石”
2012年12月26日下午,從郏縣堂街鎮通往臨沣寨方向的道路上,路窄車少的景象與普通鄉道並無二致,但一拐入寨口,古色古香的寨牆、寨門樓立馬會讓你感受到它的不同。
遠處望去,弧形的小河圈繞著裡邊的石頭寨牆,高聳的門樓矗立在拱形的寨門之上。塊塊條石、座座垛口加上寨門上厚重的石刻銘文,足以將很多人拉入時光隧道。
這裡是臨沣寨的正門,也叫東門。門頭上碩大的楷體“溥濱”二字則由一整塊條石凹刻而成,蒼勁有力,作者名字已經模糊。
溥濱門外,埋在路旁的一塊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2005年11月發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牌異常醒目。
寨門外,彎彎的護寨河沿著弧形的寨牆向兩旁延伸,內側的河岸在寨牆下形成通道,其部分路段鋪設的地板石,已被踩得溜光。
除了溥濱門,臨沣寨還有西門“臨沣”門、南門“來曛”門。這兩個寨門的題名同為楷體,均留有“朱俊甫”的落款。
對三個寨門的來歷,堂街鎮文化站站長、臨沣寨保護開發辦公室主任尹亮亮說,在明清時期,坐落在北汝河南岸的臨沣寨,寨東、寨西分別有利溥、沣溪兩水流過,匯入北汝河,溥濱、臨沣的寨門名字也由此而來,而“來曛”則取自《詩經》“曛風南來”一句,與“紫氣東來”異曲同工,寓意吉祥。
漫步寨牆,觸摸著條石壘砌的斑駁牆體,踏著石頭鋪就的小道,腳下這個有221戶、894人的村子的歷史滄桑感油然而生。
古寨三門,曾阻日軍入侵曾擋洪水入寨
尹亮亮說,現在的寨牆全長1100多米,均為外石內土結構,石材均取材於50多公裡外的紫雲山上,天然紅石,材質優良;中間的填土則全部來自開挖的護城河,“現在,除南段一些地方出現坍塌外,其余保存完好”。
與很多城寨為方形、四個城門的形制不同,臨沣寨歷來只有3個寨門,寨內村民常說的西門,其實在西北方向,而南門則在西南方向。究其成因,則有地勢、八卦和風水等說。
除南門來曛門被毀不復存在外,臨沣寨溥濱、臨沣兩個寨門均由厚約四指的榆木寬板拼成,外包數毫米厚的帶狀鐵皮。每條鐵皮與鐵皮接合處,都密密麻麻地打著成排的蘑菇形大鉚釘,做工相當嚴謹。
每個寨門後,均有能貫通至門樓牆體內的粗大門闩洞。雖然門闩已經不在,可以想見,當年如果門闩堵上,想把大寨門撞開,談何容易。
寨門鐵皮上,存有很多銳器扎入的小坑。按照76歲的村民朱小根的說法,這是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攻寨時,被刺刀扎或者機槍打的,“這層大鐵皮,對付冷兵器,還是非常有效的”。
寨門保存最完好的,要算臨沣門了,它也是臨沣寨名稱的由來。該處寨門靠近地面的門板、鐵皮都基本保存完好,左右兩扇大門中央的兩塊鐵皮上,還各刻有豎寫的“同治元年”、“歲在壬戌”字樣。雖然字跡銹蝕,但它也成為臨沣寨重修於1862年的明證。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臨沣寨每個寨門樓的內側寨牆上,都設置有水槽,通向寨門上方。“這是防止敵方火攻的一個巧妙設計。從裡邊灌水,可以直接澆在城門上,達到滅火的目的。”尹亮亮說。
在臨沣寨的三個寨門外,兩側均加砌有兩道石槽,有什麼用呢?尹亮亮講,這是當年的水閘,主要用於封堵洪水,“因為臨沣寨四周河道縱橫,地勢低窪,很容易被水淹。有了這道水閘,一旦遭遇大水,可以用木閘板插入石槽內,裡邊用沙袋填堵,防止洪水入寨”。
16個拴馬石,依稀可見朱家當年輝煌
臨沣門旁,一座部分牆體已嵌入寨牆的小廟粗看起來並不起眼,但經指點奧妙頓現:它的兩側前窗均系由一整塊紅石镂刻而成,特別是9根石質窗棂,足以與木質窗棂亂真。
“這是鹹豐二年重修的關帝廟。”尹亮亮說,古代皇家窗戶采用13棂,雖然關公被稱帝,但清朝皇帝還是只認他的“漢壽亭侯”之名,窗戶只能用9棂。
站在寨牆上,寨內錯落有致的青磚瓦屋一座連著一座,甚是壯觀。尤其是一些愈加古老的房子,愈顯堅實,反倒是那些較新建的房子,不少已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
在方圓1.5平方公裡的臨沣寨內,不管是從寨牆上還是寨內主要通道南大街上看,位於寨內龜背形地貌中心的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宅院在寨內400多間明清民居中,都是最為高大、最為考究,保存得也最為完好。
走近朱家宅院,一字排開的臨街大門樓威武高聳,配合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彩繪以及條石大台階,更顯氣派。尤其是門旁16個磨得光亮的拴馬石,依稀可見朱家人當年輝煌。
朱家宅院,建於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清代鹽運知事朱紫峰官宅——朱鎮府最為精美,至今仍保存著東、中、西三套各五進深的院落格局,雕梁畫棟,還有馬屋、廚房、大廳、繡樓、茶房、賬房等功能分區,規模宏大。
在朱小根的記憶裡,朱家門前的南大街是當年東進襄城、西抵寶豐、南下葉縣、北上禹州的重要商道,往來客商很多。朱家歷來都會在門前擺放青石板,放上幾碗熱茶,喝完就由茶房添滿,免費供路人飲用。
在朱宅後院,一株樹齡500多年的大皂角樹下,朱家當年的長工——今年88歲的王金榜和80歲的申變老兩口依然在老屋居住。申老太太說,老伴當年無家可歸,流落到臨沣寨,被朱家人收留,做種地的長工,從而解決了住房和吃飯問題。
“朱家人可不錯啦,有人逃荒到這兒,朱家人就分給他們60來畝地種,收成好了才要點地租。”申老太太說,朱家還在寨子裡辦了義塾,常年免費供應附近孩子上學讀書。
今年73歲的村民王璋曾在朱家茶房務工。他說,注重積德行善的朱家,至今在廂房兩側的門楣上,還留存有木刻的“遷善”、“補過”家訓。
明清古民居,這兒全都有
“靠鹽業發家的朱家人,當年是方圓百裡的名人,僅房屋占地就達到了四五十畝,方圓十幾裡都是人家的土地。”尹亮亮說,實際上,臨沣寨就是朱家的私家大宅院,後來修寨牆,只不過是朱家為了保護自家的財產罷了。
走在臨沣寨內,說起這個處在古商道旁的寨子的故事,很多老年人都能惟妙惟肖地說上一大通。
“你看看這一大一小倆槍眼,都是重機槍打的。”在溥濱門口,朱小根指著出現兩個小坑的“溥濱”二字和寨牆上的多個彈痕說,日軍南下追趕國民黨軍隊時,一看這裡易守難攻最終也放棄了,“寨牆、寨河還是很有用的”。
朱小根說,解放臨沣寨時,解放軍接連在溥濱門下放置了兩個炸藥包想炸開寨門,但都瞎火,“寨裡民團後來掛白旗投了降”。
雖然歷經歲月洗禮、戰火紛擾,但是臨沣寨能比較完好地保存下來,還要歸功於它的防洪功能。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中,有太多的寨牆、城牆被拆除,但這裡因地勢太低,遭遇洪水而幸免被拆。
2002年,中國古建築學家、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等專家發現臨沣寨時,給予了極高評價:“臨沣寨民居建築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它們集中地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如今,臨沣寨的保護規劃、建設規劃已通過並正在推進。按照“修舊如舊”的原生態保護原則,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寨內古民居的修繕、寨外蘆葦蕩的恢復以及村寨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這個魅力古村將更放異彩。
推薦閱讀:
河北青龍的滿清“八旗遺風”
嶺南古村落——陸河墩塘村
桐廬:翙崗古街的底蘊與新意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