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徽派經典:西遞白雲深處仙境

徽派經典:西遞白雲深處仙境

日期:2016/12/14 17:55:38      編輯:古建園林

桃花源裡人家,白雲深處仙境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這句詩對於歙縣古村落中走出的游子來說,最貼切不過了。在外游學期間,我每當看到印著錯落有致的安徽民居的郵票,都會想起我的家鄉———西遞。

    在中國數以萬計享有聲譽的村莊中,西遞古村是其中的佼佼者。據祖上說,西遞原來稱為“西川”,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遞”。不過,也有人說,中國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東去的,而西遞周圍的河水卻是往西流的,“東水西遞”,所以就改叫西遞了。

    徽州有民謠曰:“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說的是徽州人為生計所迫,從小就得出外謀生。西遞人與其他徽州人一樣,男子不是外出經商,就是在家讀書習文,族中子弟有的經營有方,成為巨商豪富;有的通過士舉成了達官顯貴。當這些功成名就的人安定下來後,就請來風水先生,依山傍勢地勾好了來龍去脈,大興土木,修起家宅。

    果戈理說過,當傳統與歌曲已經緘默的時候,建築還在說話。西遞村中那些布局工整、結構精巧、裝飾華美的宅第,依舊傳達著古人的精神和智慧。古樸淡雅的古建築,仿佛是一幅水墨畫,墨是幾百年前的老徽墨,既單純又豐富,既淺露又濃厚,風韻優雅而又斑駁變化,質地清正而又可經風雨。

    長久的歷史醞釀了西遞的質樸,典雅。高大的牌樓,巍然聳立,守護著古村。尖角的民宅,黑頂白牆,一片挨著一片。家家門前的石板下築了台階,溪水從檐下牆腳處潺潺流過,輕輕攪動,調和著日影的深沉與瑰麗,村裡的女人們洗衣洗菜的刷洗聲和捶打聲伴隨著水流的節奏,一同緩慢流淌。窄窄的巷道整潔濕潤,隨著民宅的延伸,兩條巷道在遠處交織成一點。屋捨門對門、窗對窗,偶然幾間被相互隔著,被土牆圍著,生了一層厚厚的綠苔。歲月的塵埃隨風輕輕飛揚,誰家籃裡翻曬的霉干菜正香氣四溢。從容不迫的鄉親們就坐在門前,悠閒地納著鞋底或什麼也不干。

    在歷史的熏陶中,我常常幻想著前朝的景象:耕讀之家的少年緩緩走過,他向迎面而來的長者躬身作揖的姿態略顯生澀,卻也有了幾分規整與從容。然後他閃身,以穿著白衫的後背貼近磚牆,讓長者從容而過;官宦人家的竹制便轎輕巧樸素,顫顫悠悠地拐進深宅大院。

推薦閱讀:

天鎮千年古剎“慈雲寺”

淹沒在烏江裡的萬足古鎮整體搬遷

長洲縣學大成殿 教孩子保護古建築的活教材

清代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修舊如舊

 

桃花源裡人家,白雲深處仙境

桃花源裡人家,白雲深處仙境


    村裡的人喜歡養花弄草,庭院常栽些綠色植物,它們平靜地枯榮,默默地見證著西遞的興衰更替。院牆上嵌著以黟縣青石板雕刻而成的漏窗,圖案是連綿不絕的桂花,取“富貴臨門”的吉祥之意。在以前,精雕細刻的窗板不能輕易打開,那綿密繁復的圖案被天井裡的陽光投射到室內,獨守空房的女人們在停止針線的剎那間,應該有幾許迷離又短暫的傷感或绮思,她們把一生的路交給男人去走,自己淘米浣衣都不必遠行,門前的清流有涼滑的質感和絮絮的殷勤,那綿綿不絕的形態一如深藏的懷想與惆怅。當她們抬起眼眸想做一次舒展心懷的遠眺時,只見深巷曲折,白牆黑瓦在日光下秀媚無比,卻無端把視線碰得很痛,雖有“做退一步想”的謙讓之態,這裡的街巷也還是太窄太深了,只有收回目光與渴望,在翠屏一樣的山峰之間,在精美的建築和嚴整的生活方式間送走如水的歲月。

    不管是東逝還是西遞,歲月的河流中總會有一些不可挽回的憂傷。仿佛隨手推開西遞人家的大門時那片刻的幽暗,要稍候片刻,讓眼睛適應了屋裡的暗光,才能看清房廳裡的擺設:八仙桌、高背椅、條案、自鳴鐘、古瓷瓶以及照壁上掛著的中堂畫。各家各戶廳堂的布置大同小異,正中的供桌上通常擺放一座自鳴鐘,鐘的右邊擺放一只瓷瓶,左邊擺放木雕底座的一面鏡子,取諧音“平靜”。當鐘聲敲響時,這鐘聲與“瓶鏡”的諧音合在一起就是“終生平靜”了,這是徽州人對和諧安康、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的深深祈盼。

    這些年來,我經常在西遞深宅曲巷間穿梭游走,感覺這個古徽州文明活的博物館、這個臻於完備的儒家宗法村落像一枚熟透的果實一樣在歷史的酒窖裡陳釀,與現代文明漸呈隔絕之態。

    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西遞宛如一個世外桃源,迎接著那些陌生的腳步和好奇的眼光。而對於土生土長的徽州人,西遞則是我們情思缭繞的精神領域,走近她,不由自主地會產生清澈的柔情和真摯的依戀。

桃花源裡人家,白雲深處仙境


    西遞簡介:

    西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裡,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它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歷史。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宮。2000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天鎮千年古剎“慈雲寺”

淹沒在烏江裡的萬足古鎮整體搬遷

長洲縣學大成殿 教孩子保護古建築的活教材

清代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修舊如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