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梁思成談中國古建築是什麼

梁思成談中國古建築是什麼

日期:2016/12/15 1:55:46      編輯:古建築彩繪
陝西省米脂縣的窯洞   本文為《古建序論》的節選,題目為編者所加。《古建序論》一文原刊於《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3期,為梁思成在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上的講演,由林徽因整理。   在講為什麼我們要保存過去時代裡所創造的一些建築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築是什麼?   最簡單地說,建築就是人類蓋的房子,為了解決他們生活上“住”的問題。那就是:解決他們安全食宿的地方、生產工作的地方和娛樂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並論的,因為它們都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為了這需要,人類才不斷和自然作斗爭。自古以來,為了安定的起居,為了便利的生產,在勞動創造中人們就也創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或加強國防,我們仍然都要先建築很多為那些建設使用的房屋,然後才能進行其他工作。我們今天稱它為“基本建設”,這個名稱就恰當地表示房屋的性質是一切建設的最基本的部分。   人類在勞動中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時代開始在建築方面的努力和其他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總是平行並進的,和互相影響的。人們積累了數千年建造的經驗,不斷地在實踐中,把建築的技能和藝術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學方面的變化,在思想方面的豐富,和對造型藝術方面的熟練,因而形成一種最高度綜合性的創造。古文獻記載:“上古穴居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從穴居到木構的建築就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增加了經驗,豐富了知識而來。所以:   (1)建築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斗爭的紀錄。這個建築活動就必定包括人類掌握自然規律,發展自然科學的過程。在建造各種類型的房屋的實踐中,人類認識了各種木材、石頭、泥沙的性能,那就是這些材料在一定的結構情形下的物理規律,這樣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力學。知道在什麼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樣去處理它們間的互相聯系,就掌握了最簡單的土木工程學。其次,人們又發現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別是泥土與石沙等――在一定的條件下的化學規律,如經過水攪、火燒等,因此很早就發明了最基本的人工的建築材料,如磚,如石灰,如灰漿等。發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水泥、鋼筋和人造木等等,發展了化工的建築材料工業。所以建築工程學也就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門。   (2)建築又是藝術創造。人類對他們所使用的生產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從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我們就可看出,在這些實用器物的實用要求之外,總要有某種加工,以滿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樣。從古至今,人類在住屋上總是或多或少地下過工夫,以求造型上的美觀。例如:自有史以來無數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同時在建築藝術上,是繼續不斷地各自努力,從沒有停止過的。   (3)建築活動也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宮殿、廟宇、民居、倉庫、城牆、堡壘、作坊、農捨,有的是直接為生產服務,有的是被統治階級利用以鞏固政權,有的被他們獨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隸主可以奴役數萬人為他建築高大的建築物,以顯示他的威權,堅固的防御建築,以保護他的財產,古代的高壇、大台、陵墓都屬於這種性質。在早期封建社會時代,如:吳王夫差“高其台榭以鳴得意”,或晉平公“銅革是之宮數裡”,漢初劉邦做了皇帝,蕭何營未央宮,就明明白白地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從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封建霸主剝削人民的財富,奴役人民的勞力,以增加他的威風的情形。在封建時代建築的精華是集中在宮殿建築和宗教建築等等上,它是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作為壓迫人民、統治人民的工具;而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民政權時代,建築就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務了。   陝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兵馬俑   (4)不同的民族的衣食、工具、器物、家具,都有不同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特征。數千年來,每一民族,每一時代,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積累了世代的經驗,都創造出自己的形式,各有其特征,建築也是一樣的。在器物等等方面,人們在科學方面采用了他們當時當地認為最方便最合用的材料,根據他們所能掌握的方法加以合理的處理成為習慣的手法,同時又在藝術方面加工做出他們認為最美觀的紋樣、體形和顏色,因而形成了普遍於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典型的范例,就成了那民族在工藝上的特征,成為那民族的民族形式。建築也是一樣。每個民族雖然在各個不同的時代裡,所創造出的器物和建築都不一樣,但在同一個民族裡,每個時代的特征總是一部分繼續著前個時代的特征,另一部分發展著新生的方向,雖有變化而總是繼承許多傳統的特質,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工藝,包括建築,不論屬於什麼時代,總是有它的一貫的民族精神的。   (5)建築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從體積上看,人類創造的東西沒有比建築在體積上更大的了。古代的大工程如秦始皇時所建的阿房宮,“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記載數字雖不完全可靠,體積的龐大必無可疑。又如埃及金字塔高四百八十九英尺,屹立沙漠中遙遠可見。我們祖國的萬裡長城綿亘二千三百余公裡,在地球上大約是一件最顯著的東西。   從數量上說,有人的地方就必會有建築物。人類聚居密度愈大的地方,建築就愈多,它的類型也愈多變化,合起來就成為城市。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改變自然的面貌如建築這麼厲害。在這大數量的建築物上所表現的歷史藝術意義方面最多,也最為豐富。   從耐久性上說,建築因是建造在土地上的,體積大,要承托很大的重量,建造起來不是易事,能將它建造起來總是付出很大的勞動力和物資財力的。所以一旦建築成功,人們就不願輕易移動或拆除它,因此被使用的期限總是盡可能地延長。能抵御自然侵蝕,又不受人為破壞的建築物,便能長久地被保存下來,成為罕見的歷史文物,成為各時代勞動人民創造力量、創造技術的真實證據。   (6)從建築上可以反映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在文化方面,建築也有最高度的代表性。例如封建時期各國的巍峨的宮殿,堅強的堡壘,不同程度的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擁擠的工業區和紊亂的商業街市。中國過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通商口岸,充滿西式的租界街市,和不西不中的中國買辦勢力地區內的各種建築,都反映著當時的經濟政治情況,也是顯示帝國主義文化入侵中國的最真切的證據。   以上六點,不但說明建築是什麼,同時也說明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的代表。從考古角度考慮各個時代的建築問題時,實物得到保存,就意味著各時代所產生過的文化證據之得到保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