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靜享王漁洋故裡建築園林之美

靜享王漁洋故裡建築園林之美

日期:2016/12/14 11:02:20      編輯:古建園林

走進王漁洋故裡,如同翻開一部豐厚的史書,精美的古建築,詩情畫意的園林,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源遠流長的藝術呈現,令人癡迷陶醉、流連忘返。

 

 

遺世之美---忠勤祠

2011年4月9日,隨著一塊大型石碑的出土,揭開了忠勤祠的前世之謎。這塊名為《忠勤西祠記》的碑中,記載了時年78歲的戶部左侍郎王之垣於萬歷三十年(1602)為父親王重光修建最後一座忠勤祠的盛況和規模。王重光官至貴州布政使左參議,為采辦皇木以身殉職,明嘉靖、隆慶、萬歷皇帝六次對其追封加贈,可謂哀榮備至,隨著王氏子孫在萬歷年間崛起為“王半朝”,王重光的英名與此時王氏家族的影響,決定了忠勤祠的建造規模和級別是相當高的。敕建忠勤西祠,王氏族人倍感榮耀,王之垣立碑記載:“計建忠勤報國石坊一座、谕祭碑二座、大門一座、二門一座、神道碑一座、祠堂一座、東西廂二座、草房九十間。”

 

經歷了四百余載滄桑歲月的忠勤祠,於2012年春天又一次顯現出曾經的輝煌,以古樸典雅、恢弘大氣的面貌重新面對世人。當年的二門、草房已不復存在,但主體建築保留完好,提升改造後,更加彰顯這個“明清第一進士家族”的文化底蘊和厚重歷史。

忠勤祠主體建築的大殿為5楹,中間3間出廈。全為磚木結構,瓴瓦起脊,木椽單檐。堂內有合抱圓木柱8根,頂部棟梁以及外梁柱上飾有彩繪,為墨線點金。東、西廂房各配3間,皆前抱廈,彩繪仿照大殿,代表著祠堂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大殿前有兩人合抱桧柏兩株,一雄一雌,左右矗立,蒼勁挺拔,虬枝盤旋,入雲參天。

 

 

移步東北,穿過古建泰斗羅哲文題有“忠勤祠石刻”的月亮門,是一組仿古建築,陳設著王氏家族遺存的石刻瑰寶一百六十余塊。再往南是一幢卷棚頂的二層建築,展出新城齊魯望族文化。樓前的古典園林中,百鹿亭、望月亭、水月松風亭以及白雲軒等繞池而建,和園內的蒼雲、振玉、百鹿、水月松風等眾多歷史文化名石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古典園林畫卷,美不勝收。

 

 

前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呂濟民老先生參觀忠勤祠後,不禁感歎道:這樣保留完好的明代建築已不多見,忠勤祠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山東省“小清河流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視察組對忠勤祠的保護修復和陳列布展給予了充分肯定,稱其為“家族文化的瑰寶,文物保護的典范”。

 

尚書府邸---西城別墅

西城別墅前身是王漁洋曾祖贈戶部尚書王之垣所建長春園。清康熙二十四年,王漁洋將其增葺為西城別墅,一代正宗、刑部尚書王漁洋終老於此。百年間,明清兩位尚書在這座府邸生活居住。

 

 

西城別墅既不是廣廈連屋的大宅門,也不是格局緊湊的小戶人家,其建築思路淡雅平實、明淨簡潔。身為官至一品的朝廷大員,王漁洋血液裡流淌的文人雅士情懷,在其故居體現的淋漓盡致。如信古齋、宸翰堂、雙松書塢,以及廊前花板上處處可見的梅蘭竹菊。世俗中常用的“福祿壽禧”在主堂正面也只用了“福壽禧”,而刻意把“祿”(諧音“路”)放在門後下方,诠釋這個不同尋常的文化偉人、一品大員對功名利祿的獨特理解。西城別墅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集中表現,包含了古建築中的大部分建築要素。壁牆戶牖、雕梁畫棟、亭台樓閣軒榭都逶迤其中,垂花門、影壁、廂房等建築按規制組合,構成了一幅無限豐富多彩的精美畫卷。

 

 

清末王氏家族敗落後,將部分院落賣給了鹽商馮氏,馮氏入住後按照當時的風格對院落進行了整修,留下了民國建築的特色,被完整保留。修繕後用於王漁洋的生平主題展示。分為序廳、金榜題名、明清官制、私塾、詩宗神韻和清官廉吏六部分對王漁洋的一生進行了展示。

 

故居園林曾是王漁洋看書、寫作、會友之所。沿著竹徑往前走,別致的花園可謂移步易景,盡頭處與假山謂之“小華子岡”相通聯,拾級而上,便到達石帆亭。站在亭中舉目四望,整個園林區景觀盡收眼底。山下的小善卷亦四通八達,不大的假山下面暗藏玄機,蝸行於洞中,毫無逼仄感,反倒別有一番情致。穿過小善卷可直達樵唱軒,向北的出口處另有一座曲折的石板橋與春草池北岸相連,可到達石舫、半偈閣和雙松書塢,整個花園圍繞春草池由竹徑和石板橋通達相連,環成一個整體。凝望故居的一磚一瓦,仿佛置身於過往的歲月,400多年前那座規制嚴謹、簡潔大氣的尚書府邸,依舊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匯聚著人們的情感關注、文化回憶與想象空間。

 

 

國家文物局古建遺產保護專家組組長、文物信息中心主任常興照,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宇信一行對王漁洋故裡景區保護修復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提筆寫下了“遵循文物修復原則,傳承民族建築精華,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王漁洋故居修繕工程是一個典型案例”。

 

巍然高擎--四世宮保

當83歲的王象乾老人因年事已高,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大將軍的重任而力辭的時候,萬歷皇帝一句“但凡卿臥治耳”,讓這位老人重整雄風,又一次踏上保家護國的征途。而這之前的他已四戍邊關,立下赫赫戰功,以至於皇帝覺得單單表彰王象乾已不足矣,一口氣追封三代,四代人加封“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於是有了這座巍然高擎的四世宮保坊。

 

 

四世宮保坊面闊9.2米,進深3.3米,高15米。構造自下而上依次為:基座由巨型方石砌成,四周均刻有精致浮雕,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基座之上,開拱門三孔,中孔橫跨約4米,可以行人通車,左右兩洞寬約兩米,對稱和諧。拱門兩側雕刻8尊石獅分據前後,各見情態,生動活潑。拱門之上,鑲嵌有兩塊橫幅石匾,下為敘功匾、镌刻王氏祖孫四代的名諱、職銜和诰贈。其上匾額镌有“四世宮保”4個大字,字體端正,筆力遒勁,相傳為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書寫。遙想當年在這個曰“新城”的彈丸之地,矗立著72座牌坊,王氏一族獨攬19座,每一座牌坊都是一座豐碑,都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而豈是拙筆只言可以道盡。

 

 

四世宮保坊的由來足以令人震撼,而它本身的建築技藝和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也讓人驚歎。這座建於1619年的牌坊,被譽為“華夏第一磚坊”,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