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走進寧波古建築看不一樣的寧波

走進寧波古建築看不一樣的寧波

日期:2016/12/14 11:01:11      編輯:古建園林

  很多時候只有當失去了,我們才知道珍惜。每日的矗立,我們只知道她是這座城市靜靜屹立的建築,一場大火,喚起了我們對她所有的關注。寧波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七千多年的歷史沉澱,給寧波留下了太多的古跡珍寶,在風雨的打磨中,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輝。

溪口文昌閣

溪口文昌閣

  溪口文昌閣又稱奎閣、樂亭。在奉化市溪口鎮。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國已破敗不湛。1924年重建,至次年建成面積50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為蔣介石的 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1927年蔣宋聯姻後,曾攜宋美齡來此小住。“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被軟禁在溪口雪窦寺前,曾在此被暫囚數日。 1939年12月12日,文昌閣被日機炸毀。現建築為1987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建築樓房500平方米。塊石壘台,青磚砌牆,飛檐翹角,梁架雕人物花 鳥,廊飾花窗,閣頂懸紅木宮燈。蔣介石改其名為“樂亭”,寫有《樂亭記》以述其勝,回鄉時常居此。但溪口人仍習稱為文昌閣,而稱東北側的兩層方亭為樂亭。 登閣觀景,滿目青山、煙市,風景分外迷人。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是我國現存唯一以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其地在今寧波市東20公裡,鄞縣五鄉鎮寶幢。寺之坐落方位,在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面對玉幾山,左界 育王嶺,右是赤瑩山峽谷。三山擁處,吉林參天,修竹蔽日。西望古剎,寺在山奧之底,南而遠眺,俱在峰巒之中,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四周翠崗蜿蜒,群陵起 伏,稱之為“六殊勝八吉樣地”實非虛言。早在南宗嘉熙元年(1237年),宋理宗就把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诏定為 “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

蔣氏故居

蔣氏故居

  蔣氏故居系群體建築,它包括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其中豐鎬房在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850平方米,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 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築,其余都系蔣氏1929年擴建。小洋房為三間二層樓房,西式,前臨剡溪,後依武山, 占地24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310平方米,建於1930年。玉泰鹽鋪位於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蔣介石出生之地,前後兩進,前進三間一弄樓房,後進為平 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清末以來,鹽鋪曾兩次失火,房屋系1946年所建。蔣介石即出生在這裡,現存建築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 為西式兩層樓房,臨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蔣經國留蘇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寧波鼓樓

寧波鼓樓

  寧波鼓樓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它是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標志。寧波鼓樓是寧波市唯一僅存的古城樓遺址, 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古建築之一。游人登樓,便可一覽寧波城之全貌。“谯樓鼓角曉連營”,元代詩人陳孚的詩句,體現了鼓樓在我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時鼓 樓設有報時的刻漏和更鼓,日常擊鼓報時;戰時偵察瞭望,還負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當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鎮遷到寧波“三江口”,以中山廣場到鼓 樓這一帶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柵為城,後來又以大城磚石築成城牆,歷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門就是現在的鼓樓。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

  “聞香賞梅”是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的名牌節目。新年初始,天公也作美,館內十余株樹齡達50-70年的老臘梅先後茂密綻放,院內幽香四溢。梅林景區內數百 株臘梅也含苞欲展即將迎寒怒放。徜徉在漫天梅花香中,游客們或欣賞古建藝術,或一家席地而坐,或扶老攜幼登山遠眺都是無比惬意的事。

“聞香賞梅”

“聞香賞梅”

  文化展覽也是保國寺在節慶日推出的重頭戲。“尋找建築之美——甬上建築隨手拍優秀作品展”展示了參賽網友的36幅優秀作品。《千年法式保國寺》、《天封塔 晨曲》、《記憶永豐庫》等一張張高水准的照片展示了寧波這座文化名城的建築之美,也勾起了參觀者濃濃的鄉愁記憶。同時在浙海關舊址博物館展出的還有“發現 保國寺大殿60周年圖片展”,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攜兒帶女前往參觀,既暫避了節日鬧市區的喧鬧嘈雜,又增長了中國傳統建築知識和文化鑒賞能力。 
  此外,元旦假期推出的還有“冬日暖陽——曬一曬幸福全家福”活動,通過微博分享一家人在千年古建裡的珍貴瞬間,過上一個充滿濃濃幸福感的快樂新年。

慈城古建築群

慈城古建築群

  慈城古建築群,位於寧波市江北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慈城鎮。慈城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縣城,保存了完整的傳統生活結構方式,保留下來的傳統建築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築,還有孔廟、會館、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築、構築物。

前童古鎮

前童古鎮

  前童擁有完整古建築群,燦爛人文景觀和優美自然風光等豐富旅游資源,前童已基本形成了以傳統建築風貌和民間生活為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開發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區、梁皇山風景區、石洩龍吟景區和福泉山景區四大旅游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

  前童,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 版,是一幅古韻濃重的鄉村畫,一段優美動人的江南絲竹調。前童以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築群保存完善以及人才輩出而聞名遐迩,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至 2005年仍保存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這裡,“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白溪水緣渠入村,汩汩溪水挨戶環流,家家連流水小橋,戶戶通卵石坦途, 為江南集鎮獨特之奇觀。八卦水系,嘩嘩鳴唱,幽幽潛行,流遍家家戶戶,不是水鄉,勝似水鄉。前童鎮西北與東南邊境群山環列,西北邊境之梁皇山主峰海拔 768.2米。中部為平洋。主要溪流有白溪和梁皇溪。白溪由西面岔路鎮進入境內,流經前童村前,然後東出竹林村。梁皇溪源出梁皇山東南麓,經前童村後,迂 回至竹林村後,匯於白溪。梁皇山南麓有建於唐武德年間(618~626)之梁皇寺(崇福寺)。明代地理學家、旅游家徐霞客曾過梁皇山。前童南岙山麓有明初 儒士童伯禮營建之石鏡精捨,方孝孺曾在此講學。塔山、鹿山峙立東西兩側,景色秀麗。孝女湖、廟湖、致思廳、學士橋、南宮廟等古跡,今尚存。明初方孝孺所設 計之童氏宗祠建築,

  前童鎮旅游圖仍大致完好。明洪武年間所建的宗祠,已引起省內外專家的高度重視和大眾的贊賞。鹿山有革命烈士墓及碑亭。

鳴鶴鎮

鳴鶴鎮

  鳴鶴鎮位於慈溪市五磊山下,杜湖、白洋湖之濱。古鎮在 唐宋時為浙東主要鹽場,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設有鳴鶴鹽課司,故當地人又習慣稱之為鳴鶴場。鳴鶴始建於唐開元年 間,宋、元、明、清、民國一直稱鳴鶴鄉,1950年改制為鳴鶴鎮。歷史上鳴鶴商貿比較發達,是棉花、白布、大米的集散地。老街長一裡,古風猶存,店鋪民居 枕河而築,河上有七座古石橋,其中陡塘,運河、沙灘橋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鳴鶴文物古跡較多。五磊講寺已有1700多年歷史,唐文德年間初具寺院規模,北 宋大中祥符初年由真宗敕賜“五磊普濟”寺額。留有名僧、法師墓及印度梵僧那羅延墓塔、谛閒大師墓。

      (來源:新浪樂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