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雲樓”及其顧宅建築
日期:2016/12/14 11:02:19   編輯:古建園林 1873年,清道光進士、官至浙江寧紹台道員的顧文彬,晚年萌生退隱之心,便囑咐在老家蘇州的兒子顧承,購得怡園裡巷南古春申君廟舊址近十畝地,用以建造顧家宅院。又收購了巷北吳寬故宅及吳氏家祠舊址約二十余畝地,用來建造花園(即怡園)、義莊和顧氏祠堂。
顧家宅院由顧承主持設計。當時先行建造的,是宅院中“過雲樓”和“花廳”兩棟建築,前者用以藏書,後者為家族中的書房。設計時顧文彬要求顧承借鑒杭州“四面樓”、寧波“天一閣”、鄞縣盧址“抱經樓”等處的格局,並對房屋構造如何有利於藏品保護和防火防盜提出具體要求。設計的同時,物色了匠頭、監工等重要崗位人選。
當年六月開始備料。建造過雲樓的木料、磚石等材料,都是顧家自己購買。為防止預算超支,顧文彬一方面請精通工程的潘梅若、徐英如等,編制了工程預算;另一方面為了節約成本,指示顧承在采購材料時盡量收購城裡拆房的舊料,如白顯橋、濂溪坊等處。故而建造時的廳柱、樓板多為舊房料改造而成。
十月初,過雲樓和花廳破土動工。由於顧承體質羸弱,經常帶病料理家中百事。顧文彬便令大孫顧麟祥協助三叔料理。此外,由趙松坡、李千總、杏村等人分別擔任項目總管、質量監管、財務監管等職。家中的一些小輩、管家也隨時隨事,幫顧承料理。施工方則為葉春山、顧東山兩位匠頭。
至來年二、三月份,過雲樓和花廳兩棟建築基本完工。緊接著,又在過雲樓的西側擴建兩落庭院,於是便形成了東落、正落、西落的蘇州民居典型格局。不久,由於顧家宗族人口眾多,便又在過雲樓東側擴建兩落,至此,顧宅的整體建築算是全面告竣。
顧宅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70平方米。坐北朝南,共計五落五進,是蘇州典型的大型民居。宅院南面的正門是鐵瓶巷(現為干將路)。巷對面建有照壁。照壁後為馬廄和夫役居住的小屋。東面為護龍街(現為人民路),西面緊鄰仁道镕宅地,北面為怡園裡。整塊區域為合院式與廳井式相融合的圍合結構。在東首二、三落之間和西首四、五落之間各建東、西備弄一條,南北貫通。
東起第三落第一進為花廳,為顧家主人書齋,取名“艮庵”。艮庵面寬三間,進深11架屋。艮庵南面有庭院,立湖石峰5座,峥嵘峭削,題名“五岳起方寸”,意詠方寸之地包羅五岳景致。另配以白皮松、石榴、黃楊、叢竹等。東南隅粉牆嵌湖石“崖壁”,襯托“五岳”,造成幽深境界。
東起第三落第二進即為過雲樓,為顧文彬祖孫四代珍藏書畫、古籍、金石之所。樓面闊三間12米,進深9架屋,高9.5米。樓前左右建兩廊與東西廊貫通,廊壁開扁式六角形磚框,嵌亂冰片紋木漏窗。樓內的紅木屏風隔斷雕刻精細,古雅的門窗用黃柏制成,東西山牆均飾以精致磚細牆裙。
東起第四落為正落。前兩進為門廳和轎廳。第三進為正廳,結構部分用楠木建造,是主人會集賓客和婚喪慶典之處,逢年過節則用作演戲的戲廳。廳的西側備弄頂部建有密室,是為女眷觀劇特設的隱蔽看樓,這在蘇州是獨一的。第四進為內廳,為宗族議事、聚會之用。第五進為堂樓,即正房,為宗族主要成員居所。
除上述廳堂外,其余建築均因地制宜劃分院落,布廳設樓,回廊曲檻,庭院深深,皆為顧氏家眷的居所。每進庭院的大門處建有牆門間,主要供下人居住,同時也隔開了門戶與外界的視線,是江南建築“含蓄”特色的體現。
整座宅院的東北兩側均為風火山牆,以實心開斗青磚砌築。山牆用花崗石作為牆基,起到既防地面潮氣侵蝕牆體,又防盜賊掘洞的作用。豎立的高牆隔絕了外界的視線,出入口建成狹小的石庫門,以免除人們對庭院的注意。
解放後,宅院便被“公私合營”。除了留出部分房屋供顧家後裔居住外,其余都收為公房,遷入市民居住。前三進公房辟為單位用房,並由房管部門將西備弄三、四進之間砌斷,使原為一體的宅院被人為分割,給宅院的結構造成一定破壞。
1973年人民路拓寬時,宅地的東首第一落被拆除。1993年,干將路拓建時,東首第二落被拆除,建起商用樓房。同時,南面艮庵、門廳、轎廳也被拆除,一部分成了干將路的路面,一部分被若干單位使用。其間,雖然對過雲樓也進行了全面整修,但室內卻按辦公用房的使用功能作了分隔,損害了過雲樓的原真性。
至此,顧家宅院僅剩三落三進,占地3980平方米,建築面積4920平方米。1982年顧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市政府決定,對顧宅進行全面修繕。第一期工程修繕過雲樓、艮庵和正廳,並籌建過雲樓陳列館。2015年5月18日,東落兩進即艮庵和過雲樓修繕完成並開館。正廳部分的修繕工作仍在實施中,預計年底完成。
(來源:蘇州新聞網 作者:王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