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漪園
日期:2016/12/14 13:31:10   編輯:古建園林萬壽山前山中軸線上的建築群
此園位於北京城西北,圓明園之西,玉泉山之東,全園面積約290公頃,其中北部甕山(後改稱萬壽山)約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結合、以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建設,至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北部萬壽山山形呈一峰獨聳之勢,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點景建築;南面為昆明湖,形成開闊的山前觀賞范圍。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光緒中葉,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挪用海軍建設費二千萬兩白銀修復此園,光緒十四年(1888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園的格局,至此更名為頤和園。
推薦閱讀:
吳哥窟區-布局
吳哥窟區
仙鶴寺 普哈丁墓見證中阿文化
薩沃王宮
萬壽山佛香閣
根據使用性質和所在區域,清漪園可分為四部分。一是萬壽山東部仁壽殿組群,為朝會及居住的宮廷區。這部分建築布局謹嚴,具有靜穆的氣概。二是萬壽山的前山部分。這裡面對昆明湖,視野開闊,主要的觀賞建築皆雲集前山,其中以體型高大的排雲殿和佛香閣為重心,周圍布置十幾組小建築群。佛香閣平面為八角形,高四層,建於高大的石台上,地位突出,和下面的金碧交輝的排雲殿建築群共同構成萬壽山的主軸線,把前山大小建築統一起來。在主軸東西兩側,安排了轉輪藏、慈福樓及寶雲閣、羅漢堂兩條次要軸線以為輔翼。山下有長達728米的長廊環圍湖邊,聯絡東西,更強調了這種統一效果。三是萬壽山後山和後湖。這裡山形陡峻,河湖狹窄,空間封閉,景觀以幽邃靜雅為基調。除後山中部的藏傳佛教寺廟及中段後湖兩岸的買賣街以外,山坡上下,河湖兩岸,皆配置小型園林建築,樹木蔥郁,風景幽靜,不求遠觀,移情內視,達到深奧的意境,和前山景觀環境的對比效果是很成功的。四是昆明湖的南湖和西湖。湖中點綴島嶼,島上有形式不同的建築及橋梁,尤以十七孔橋及西堤六橋最為著名,在湖堤翠柳碧桃的襯托下,宛如江南水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