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對比,看王漁洋故居的精致妝容!
日期:2016/12/14 10:58:06   編輯:古建園林
到過王漁洋故居的人,無不驚歎於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更折服於對古建築精到細致的保護和文化內涵的诠釋。在故居東跨院的流線上,懸掛著許多老照片,細心的游客會發現,照片上的圖像同它身後的那座建築何其神似,其實哪裡是神似,二者本就是一體,只不過是這座古建築以一個歷史文化使者的身份畫上精致的妝容來與大家見面。
來看看,故居修復前後有什麼不同?
故居正門:故居修復之前,白牆灰瓦依稀可辨,修復之後則更加恢宏大氣。
南倒座:修復之後的門窗看上去變大了,其實只是將原來建築門窗周邊的浮磚去掉。故居用作糧所之後,封閉部分門窗更有利於屋內保暖防寒。
西花廳:修復前後建築形象和門窗都變化不很大。
東耳房:除了相似還是相似,就連屋外南山牆上的影壁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
西廂房:除了正面牆上的浮磚,整體變化也不大,窗前那株造型奇特的老樹,便是傳說中漁洋先生手植的西府海棠了。
宸翰堂:整體保存非常完好,正面的花板、掛落仍然是原來的格局,大脊上更換的兩塊磚雕也保留很好的新舊可識別性。
後罩房:這個對比有點大,其實最大的區別在於院子裡的雜草,修復前後的氣場立見高下。
西跨院:民國建築風格記載了西城別墅成為馮家花園的那一段歷史,保留這一段歷史記憶,就保留了文物的完整性和他的歷史價值。
漁洋祠:水刷石的牆面據說是解放前最後一次維修時留下來的,這次保護修復過程中仍然保留了原貌。
牡丹祠:唯一變化的就是正面的油飾和院中的牡丹,但是,這好象不算什麼變化啊——
既要完整的保留古建築原汁原味原風貌,又要全面演繹文物保護的最高理念和文化價值,這才是王漁洋故居帶給我們的有益探索。
(來源:微信公眾號“淄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