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日期:2016/12/14 11:01:35   編輯:古建園林近年來,太原西山文化帶文物保護工程已經列入了省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西山的整治進入了生態恢復與文化建設並舉的新階段。在西山文化帶中還有一處重要文化遺存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這就是太原最為古老的佛寺、中國佛教東傳的基地、韓日佛教文化的祖庭——狼虎寺。
狼虎寺作為晉陽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記錄了一位高僧為推動東亞文化交流而奮斗不息的感人故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狼虎寺與佛教聖地五台山、淨土祖庭玄中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是山西宗教文化旅游的特殊資源,也是太原西山文化帶的精華和亮點。
狼虎寺本名治平寺,位於太原市區西約10公裡的白道村,現已劃入“太原東社城郊森林公園”的范圍內。對於狼虎寺,歷代方志有簡單的記載:
萬歷《太原府志·古跡·寺觀》:“治平寺,縣西二十裡狼虎山。大觀年重修。”
康熙《陽曲縣志·寺觀》:“治平寺在城西三十裡西山上。俗名狼虎寺。”
光緒《山西通志·古跡考》:“後魏治平寺在陽曲縣西三十裡狼虎山。魏昙始禅師棲此。內有《昙始行狀碑》,宋大觀二年立石。”
清末山西巡撫胡聘之所輯《山右石刻叢編》中收錄了《昙始禅師行狀記》一碑。當時碑已破壞,但還殘存於寺中。書中記錄了碑的狀況:“碑下阙,僅存高一尺五寸五分,廣二尺五寸四分。二十四行,行十三字至十七字不等。正書。今在陽曲縣。”碑文雖已不全,但是還能知內容大略,首句“太原之西約一捨地有山曰狼虎,蓋是也乃昙始禅師棲息之處也”仍保存完整,可惜立碑年月阙損。胡聘之在按語中說明,根據《金石錄補》所著錄該碑的年代,將此碑訂為北齊武平元年(570年)。
西山狼虎寺衛星地圖
綜合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治平寺在明清陽曲縣(即今太原市區)西的狼虎山,故俗稱狼虎寺。寺為北魏高僧昙始卓錫之地。北齊武平元年即其圓寂一百多年後,後人為紀念他,在寺中立《昙始禅師行狀記》碑。此碑日久毀壞,又於北宋大觀年間重修寺院時再次镌立。清末胡聘之所見殘碑當為北宋重立之碑。
昙始,在歷史文獻中又稱惠始、慧始。他生活的年代大約在 360~435年,也就是在十六國末至北魏初期。現存有關他生平最早的記是南朝梁慧皎的《高僧傳》和《魏書·釋老志》。另外還見於唐道宣《廣弘明集》和《集神州三寶感通錄》、道世《法苑珠林》、宋祖琇《隆興編年通論》、本覺《釋氏通鑒》、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覺岸《釋氏稽古略》、熙仲《釋氏資鑒》、明心泰《佛法金湯編》以及收錄於《朝鮮金石總覽》的新羅學者崔致遠所撰《鳳巖寺智證大師寂照塔碑》等。
據記載,昙始為關中人,是十六國時期著名佛經翻譯家鸠摩羅什的弟子。他在390年前後曾攜帶佛經前往高句麗宣講佛法,成為中國歷史上佛教文化東傳第一人。
當時,朝鮮半島正處在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足而立之際,是一個分裂、動蕩、多災多難的時代。廣大百姓飽受戰爭煎熬,急需解脫痛苦或獲得內心安寧的精神寄托,這為佛教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條件。中國佛教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史界雖眾說紛纭,但是標志性的事件就是390年前後,昙始攜帶佛教經典、法物前往宣化弘法,教授三乘之教,立三歸五戒之法。這一事件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高僧傳》中就被認定為“蓋高句麗聞道之始”。
朝鮮三國中高句麗因與中國直接接壤,所以首先得到接觸佛教思想的機會並接受了佛教,繼而又傳新羅,再傳百濟,最後又經百濟向日本傳播。552年,百濟聖明王向日本敬獻金銅佛像、經論、幡蓋,並上表日本欽明天皇勸信佛法。此為日本佛教之始。
由此我們知道,昙始禅師是中國佛教東傳的先行者,是朝鮮、日本佛教文化的鼻祖。他為東亞各國文化的傳播交流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太原狼虎寺是他東傳佛教唯一可考的基地。
約在405年前後,昙始返回關中,在長安地區繼續弘法。
史籍中把昙始神話的故事很多,例如說他從習禅到去世五十多年間從不睡覺休息;他經常跣足而行,雖踩泥土而不沾染,腳愈鮮白,人稱“白腳師”、“白腳和上”、“白腳阿練”、“白腳阿練若”等。後人據此把“白足”一詞作為高僧的雅稱,並作為典故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李白詩“何當移白足,早晚臨蒼山”;劉禹錫詩“都人禮白足”;李商隱詩“白足禅師思敗道,青袍御史擬休官”;蘇轼詩“白足高僧解達觀,安排春事滿幽欄”;陳師道詩“赤髭白足可憐生”等等都是運用了這一典故,可見其廣泛的文化影響。
昙始晚年居於平城八角寺,約在435年圓寂於寺中。《魏書》記載,他臨終時“齊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而絕。停屍十余日,坐既不改,容色如一,舉世神異之”。當時僧徒信眾將他就地葬於寺內。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因北魏政權下诏滅佛,城市中不得留僧人墓葬,乃遷葬於平城南郊之外。其時昙始已經去世十年,打開棺蓋卻遺體俨然,“送葬者六千余人,莫不感恸”。他的墓前建有石砌精捨,內有雕像。中書監高允特為他作傳,頌其德跡。後經歷了殘酷的滅佛運動,他的墓葬仍然得以保全。
昙始一生主要生活在北方,他從關中到高句麗,又返回關中,都會經過太原。418年後他還“潛遁山澤,修頭陀之行”,晚年又赴平城八角寺,也應留居太原,可能在這幾個時間段裡,他在狼虎山經歷了伴隨林鳥溪流苦修而自得的時光。
狼虎寺的歷史記載並不多,從現存遺址分析,除北宋大觀年間有過一次大規模重修外,明清歷代都有過重葺和擴建。近百年來,由於戰爭和自然的原因,寺宇逐漸傾圮為廢墟。我們根據寺址殘基,大致可以復原出寺院全盛時期的概貌。
狼虎寺周圍群山回環,林壑尤美,山間一峰聳起,即所謂的狼虎山。寺宇建於狼虎山坳,坐北朝南,依山疊起,前臨深溪,背依高阜,堪稱佳境。舊日的朝山古道從溝中拾級而上,登頂為山門。山門內為兩進院,中軸線建築為山門、大殿、後殿,兩側鐘鼓樓及東、西配殿。寺院兩側建有東、西禅房院,有客堂、僧寮、方丈等,皆為窯洞式建築。寺西裡許有僧人墓地。寺東高處有夯土堆,可能是風水塔遺址。
現存十余根大殿石柱從特點上看為宋代石作,當是北宋大觀年間重修時的構件。西禅房院尚存三孔磚石窯洞,窯檐間砌有青磚雕仿木結構建造,其中的椽飛、斗拱、垂花柱等古樸精美,有明代風格。
寺西僧人墓地現存青磚砌墓塔一座,當地人稱作“高僧塔”。塔下部為方形塔座,塔身為覆缽式寶瓶,上為圓錐形十三層相輪,再上覆蓋華蓋和剎頂。墓塔外形瘦削俊秀,玲珑精致,是典型的明代喇嘛式墓塔。
(來源: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