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營造技藝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營造技藝

日期:2016/12/14 13:31:56      編輯:古建園林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南安官橋漳裡村,是明清時期閩南民居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營造技藝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蔡氏古民居主人蔡淺,又名蔡資深,南安人,清朝光緒年間著名旅菲華僑,封贈資政大夫。古厝群於清朝鹹豐五年(1855年)興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後歷經52年,現存建築有13座漢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親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積約100多畝,大小房間400間,坐北朝南。蔡資深是華僑富商,其古民居群建築裝飾技藝吸收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的裝飾藝術特點,所用裝飾材料,如珍貴的楠木以及當年少有的水泥花磚,都從國外進口,雕塑中還有諸如大力士扛東西之類的故事,屬於外來文化。大厝石牆體以及在大門周圍重要部位采用輝綠石裝飾的建築手法,與現存的北宋伊斯蘭教寺院清淨寺的高大規整石砌牆體以及輝綠石砌築的穹窟形拱頂大門一脈相承,外部牆體注重裝飾用紅磚拼湊出各種華麗圖案,則與現在西亞阿拉伯建築的裝飾風格十分類似,堪稱“世界建築重要遺跡”。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的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民居大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各有護厝,或東西兩邊雙護,或單側一護。整個建築群規整通透,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是明清時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其牆體的構造為實砌磚牆或牆石混砌,紅磚白石形成紅白相間的牆面視覺效果,並有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混砌的“出磚入石”,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於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蔡資深曾被清廷封贈二品資政大夫,其長子曾任七品縣令,按當時體制,他們所居住兩座大厝正脊兩端,還飾有“龍吻”雕塑,既是身份象征,又有避火鎮災之意。其民居建築沿襲、保留了傳統閩南民居建築技藝,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久遠,被譽為“閩南古厝大觀”,1997年1月來泉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迪安博士說:“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築群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