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李村鎮——即將消失的古鎮(圖)

李村鎮——即將消失的古鎮(圖)

日期:2016/12/15 16:27:54      編輯:古代建築
李村鎮——即將消失的古鎮
莊學
  行走於李村鎮,氣候溫潤,清涼有加。街市熱鬧無比,車馬如流,東西蜿蜒三公裡,人口近十萬。如果把歷史往前推,李村鎮在民國時期曾有洛陽四大名鎮之譽。如果把歷史再往前推,李村鎮則起源於“鹹寧寨”,後因唐太子李弘的近侍董弘(字李村)剛正不阿和忠義,遂改名為“李村”,於是便有了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

  驿道歷來引領繁華,古鎮的枯榮與其休戚相關。所幸李村鎮驿道的變遷只是小幅度的游蕩,所以可以一千多年繁華至今。小街的深處有廟宇般的“李村東堂”。東堂似廟,琉璃瓦覆頂,龍獸屋脊和翹檐,應門的影壁牆上書有“萬善同歸”四個大字。正中的三星殿殿堂頂部椽梁處,是鋪了方平磚的,隱隱還能見到陰陽的魚形圖和環繞四周的八卦圖形。東堂門內,藥王殿和財神殿各分兩側。

  村人自有村人的風俗文化和審美情趣,藥王殿屋檐下的橫板上一組簡單的圖畫,畫風簡略卻有遠古風格,描摹也略顯粗糙,簡單地勾摹出的人物或負擔或研磨或烹制或舉手投足,生動有趣,大概是想表現從采藥到制藥以及求醫治病的過程。院子一側,有嵌於牆壁間的幾通歷經了不同時代的碑刻,告知後人殿堂的伫立和多次修葺重建是因一個人做了利於百姓的善事,而被後人褒揚。“東堂”曾經是做過村裡學堂的,一直沿用至今。

回望李村鎮,明清舊夯土寨牆還有幾段遺存。寨牆高大、依崖而築,以大磚石條建門,據險可死守,逢兵匪禍災可避藏。豫西寨子多,然而,寨中寨卻是少有的,這不免令人跣足而往。寨中寨處於村鎮的一個高地上,內中有一處廢棄的闊大莊園,從緊閉的門縫中看進去,裡面有五顏六色的花卉植物,也有叢叢修竹。凝視中,幻化出了丫鬟、小姐裙裾飄飄輕拈繡扇搖曳而至……這一切顯得那麼神秘。寨中寨是最初的“鹹寧寨”,“鹹寧”應該是取自於《易·乾彖》中的“萬國鹹寧”,寓村鎮安寧之意。初起寨只有這個小寨,後來也許是人家增多、面積擴大,又建了環繞整個村鎮的大寨,亦稱鹹寧寨。十幾米高的寨牆上,大青磚鋪設的排水通道歷經數百年依然完好,現今依然在使用。

  李村鎮外,伊濱區的建設如火如荼,塔吊忙碌,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道路縱橫勾畫出了新型城區的藍圖。“李村,洛城東南之巨鎮也,仰接玉泉,俯憑伊洛,左襟關塞,右矚嵩岳,地之靈異,莫有過於此者。”過去,現在,將來,連接起了一座古鎮的歷史。歷史,總是不屑於停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