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青巖古鎮 勾畫城鄉一體新圖

青巖古鎮 勾畫城鄉一體新圖

日期:2016/12/14 17:49:27      編輯:古建園林

 

   初春時節,從青巖古鎮的南城牆望去,眼前是木牆青瓦、古色古香的古鎮風貌,近處是建設一新的農民新村安置房、改造一新的棚戶區以及新建學校和“衛星”般的村村寨寨,遠處則是金黃的油菜花、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李花、翠綠的蔬菜……

    綠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在這裡勾畫出城鄉一體發展的新圖景。新事:交通變化大,家鄉“城味”濃

    春節前,青巖鎮歪腳村20出頭的小羅,從打工地回來過年,到青巖下公共汽車後,硬是轉了好幾圈,才找到回家的路。

    不是小伙笨,家鄉變化大。

    過去從貴陽到青巖,鎮中心是必經之地。0.8平方公裡的核心區,生活著近萬人。狹窄的馬路邊,攤點眾多,人雜車多,碰上旅游旺季,常被擠得水洩不通。

    2014年,借全省旅發大會的東風,青巖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如今,全鎮新建和改造的道路總長約23公裡,干道從1條增至5條。新建公路最窄的21米,最寬的40米,把城鎮和鄉村連為一體。

    同時,旅游功能明顯優化,配套設施日益完善。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重建了藥王廟、黑神廟,改造了壽佛寺廣場、兩湖會址,重新布展狀元府、周恩來父親故居,修繕了古鎮內破損步道、房屋立面及公共休息設施,采取“以街代牆”方式,恢復了南城牆2.2公裡。

    背街是一條長僅百米左右,由石地板、石牆和石屋組成的“石頭綜合體”,因位於古鎮老街背後而得名。抗戰期間,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曾在此居住。2014年,背街啟動整體搬遷,居民遷出,修繕後設立名人故居,將成為青巖又一個景點。

    鎮長蔡舟介紹,青巖如同“活著的歷史”,民風民俗保存良好,但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較大,管理難度非常大。為此,政府決定,將學校、農貿市場、機關單位等外遷,將保障性住房、新建居民點等外移,引導、鼓勵居民外移,減少核心區人口數量。

    農民新村安置房、北城門棚戶區改造等7個項目相繼動工。這些新建點,配套設施齊全,孩子就近入學,生活更加方便。

    目前,青巖的城鎮面積從0.8平方公裡擴大至5.8平方公裡,“城范兒”已備,“城味”更濃。新景:城在村中間,客到農家樂

    青巖古鎮老街上,雲集著近400家特色餐飲店和客棧,經營著玫瑰糖、雞辣角、青巖豬腳、豆腐干、鹽菜等當地特色食品和餐飲。古鎮3.4萬人中,萬余人生活在鎮中心,吃“旅游飯”,從事旅游服務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