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畬慶堂大廳正貼構架

慶馀堂樓廳落地長窗
位於太湖中的西山島,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一批價值頗高的新文物點,其中20多座宅第民居,就像一顆顆明珠,散落在秀美的西山島上。今天介紹的是其中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精彩之作。
燕贻堂:
明朝建築風采依舊
作為西山地區新發現的布局較完整的一處明代建築,經過了300多年風雨的燕贻堂,如今仍然站立在西山島上的辛村。
303平方米的燕贻堂共有3個單體建築,門屋1棟、大廳1棟、住樓1棟。坐北面南的宅院沿街而建,門屋、大廳、住樓三進。門屋面闊三間,進深五檩,圓作穿斗式。大廳面闊五間前附兩廂樓,後帶兩廂屋,進深七檩,為內四界前廊形式。住樓面闊五間帶兩廂樓。文物工作者從燕贻堂單體建築的構架形式和特點作出判斷,這是一座建於明代晚期的宅第民居。
仔細察看整個建築,布局完整,大廳、住樓正邊貼梁架做法規整,特別是大廳的山霧雲,雕刻雄渾流暢,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雖然門屋後期翻建過,但明間東側排柱仍為明代物。
辛村位於西山島東北部,因村旁有黃犢山,取“黃犢辛勞”之意得名辛村。該村歷史悠久,宋、元時已成村落,蔣氏、費氏是村中大族。目前村內仍有明清建築3處,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澱。由於明代建築現存較少,布局基本完整的燕贻堂,又為辛村增添了一道風景。
畬慶堂:255歲的老宅子讓人驚艷
西山島上的古村落東蔡,古街蜿蜒,古宅相連,擁有明清古建築、古構築物20余處。但即便如此,當文物工作者一走進東裡村186號的畬慶堂時,還是被這幢整整255歲的老宅子給“征服”了。
畬慶堂現有門屋1棟、花廳1棟、後附房1棟、大廳1棟、樓廳1棟、住樓1棟,總面積約411.3平方米的6個單體建築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有門屋、花廳、後附房;西路有大廳、樓廳、住屋。間以備弄相通,各進單體建築之間又有塞口牆與天井相隔,形成獨立的單元。花廳面闊三間,內五界前後軒,內五界回頂做法,成“三軒聯綴”形式,結構小巧,極具曲線美。
難得的是,在前院東側磚雕門樓字牌內镌有“乾隆乙丑孟秋”年號銘文,即公元1745年,這正是該堂建造的絕對紀年。
大廳面闊三間,內四界前軒後雙步形式。大廳內梁墊、蜂頭、楓栱、山霧雲、抱梁雲、窗隔等雕飾件與裝折形制完好,各種圖案,十分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見多識廣的文物工作者表示,布局完整、基礎穩定,且保存得如此完美的廳堂在蘇州已不多見,畬慶堂應屬西山地區清乾隆時期大型群體民居建築的優秀實例。
東蔡村位於西山島南部的消夏灣畔,因南宋秘書郎蔡源次子蔡繼孟定居於此而得名。相傳消夏灣是春秋時吳王夫差攜西施消夏避暑之地。南宋時又是中原貴族南遷定居之所,明初形成集鎮。隨著明清時期洞庭商人集團的崛起,盈利後商賈資金的注入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大批規模宏大、裝飾精美的宅第因此應運而生。
慶馀堂:
精雕細琢保存完好 相傳因晉代道士陰長生曾於此煉丹而得名的陰山,是西山島邊的一個小島。也許是因為交通不便,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規格較高、裝飾制作精良的慶馀堂才得以保存完好。
擁有3棟房屋的慶馀堂位於陰山38號。分布面積416平方米的建築,現存門廳、樓廳及附房。門廳面南,面闊一間,設屏風山牆,大門將軍門式,外設清水磚細牆壁,桁間牌科斗拱,雲頭挑梓桁,雙船篷軒。樓廳面西,面闊七間,有廂房正三間,進深下八界、上七界,有副檐,雲頭挑出梓桁;廊間存欄桿,桁間牌科斗五升、墊拱板,透雕花卉,前船篷軒,扁作承重,圓作四界梁,底層清水磚細牆面;滿天星長窗雕刻花卉、壽字,柱礎浮雕各式花卉。作為一個非常典型的江南富戶人家的民居建築,慶馀堂內裝飾基本保存完整、整體保存狀況之好,令人欣喜。
對於這三座精美的宅第民居,普查人員建議應直接定為蘇州市市級文保單位,以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