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藍商古道

藍商古道

日期:2016/12/14 17:46:17      編輯:古建園林

    藍商古道又稱藍關古道,是由藍田進入商於古道的必經道路。由於秦漢時期的亭、傳設置缺乏資料,沒有詳細的記載,迄今已不可考證。這裡僅就唐代以後這段古道設置的驿站、鋪捨進行初步考證。

    在唐代,這條古道上設置的驿站,除了用來傳遞軍事消息之外,它的主要作用是作為一條官道而存在,其功能是負責接待傳遞公文的使者和奉召赴任的官吏,並為其提供食宿條件。

    唐代規定,每隔三十裡設一驿站,因為藍商道地勢險要,又處於群山峻嶺之間,驿站間距裡數一般多大於三十裡。藍商古道大體走向為:出藍田縣城,經七盤嶺抵韓公驿,到藍橋驿、藍溪驿、藍田關進入商州境內北邊的北川驿、安山驿。從安山驿到仙娥驿中途要經過岔口、板橋,沿水道河南下經胭脂關抵達仙娥驿再到商州城西五裡處的商於驿。

    在不同歷史時期,驿站的設置在數量和位置上不盡相同。在盛唐時期,官民商旅絡繹不絕,驿站盛極一時,商州“郵傳之盛,甲於它州”。同時,道路也不斷得以改造。

    唐貞元年間,商州刺史李西華投役工10余萬,對藍田至內鄉7萬余裡進行修建改造。一面興工加寬舊道,一面又自說法洞至石佛灣段別開“碥道”。在修治道路的同時,又修建了橋梁和館捨。之後,唐元和、大中以及明清兩代也曾多次予以修治。

    宋、元、明、清時期,由於國都東移,這條道路隨之也失去了國家驿道的地位,但作為間道,商客行旅依然經行不斷。

    宋代之後稱驿站為鋪捨,州縣境內每十裡設鋪,鋪司主其事,下有鋪兵若干人,其主要功能為傳遞公文及官員。鋪捨內設伙房,供來往的人員飲食,伙分大中小數等。

    元代稱驿站為站赤(蒙古語譯音),各路設提領一員,驿路每隔二十五裡或三十裡設一驿站,僅為商旅通行提供食宿。

    明清時期,古道成為一條馱道,小商販多經行此道,亦設有驿站並急遞鋪,掌郵傳遞等事。清代前期,驿站設有驿書、驿皂、馬夫、獸醫、扛抬夫、驢夫之類。遞鋪司4人,鋪兵21人。

    清乾隆《直隸商州總志》上記載:乾隆年間,西路有說法洞鋪、胭脂關鋪、麻街鋪、泥峪鋪、大商原鋪、秦嶺鋪、郭家店鋪和牧護關鋪等9個鋪捨及察院館,再到藍田縣界。設鋪司9人,鋪兵24人,公館門人1人。

    民國時期,1936年修建了西荊公路,交通工具改作汽車通行,因此不再有鋪捨設置,但沿路仍然有供行人食宿的客店。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商縣進行“兩庫一路”(二龍山水庫、南秦嶺水庫、麻街嶺改道工程)建設,如今的312國道老路改從麻街嶺翻越,再抵黑龍口。1973年,二龍山水庫建成後,仙娥驿、胭脂關遺址也已被水庫所淹沒。原來的道路也自然就不復存在,從而呈現出今日四龍戲珠之景觀。

    當年,唐代詩人溫庭筠行走在這條古道之上,曾留下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一著名詩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