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評《塞北、江南古村落對比研究》:兩座古村落的“對話”

評《塞北、江南古村落對比研究》:兩座古村落的“對話”

日期:2016/12/14 10:02:2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塞北、江南古村落對比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定價:35元。
 

  端午小長假,我認真地閱讀了《塞北、江南古村落對比研究》。這是來自山西、江蘇兩位年輕人劉媛和陸陽合著的一部社科專著,他們在這部專著中,以他們所熟知的山西大同新平堡和江蘇無錫禮社兩個古村落為樣本,從經濟、社會、文化等諸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讀來頗有新意。

  由於自然條件、風土民情、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國各地傳統村落的類型、樣態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山西古村落裡的院落大都青磚灰瓦,氣派大方,這不僅與當地的建築材料和氣候相關,也與其歷史上的生產生活背景緊密相連。本書研究對象之一的新平堡,馬市在明代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富足的商業家族大規模建造大院和商鋪,這些建築極其壯觀,在我國古建築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與此所不同,江南一帶的水鄉古村落渾然天成,多以青瓦白牆、臨水而居為主要特色,本書另一個研究對象禮社,作為在悠久吳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帶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江南古村落,則為研究古村落提供了另一組珍貴的范本。

  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往往有整套的建築風格、生活配套以及文化習俗。走進古村落,考古學者會看到文物,文化學者會看到“非遺”,建築學者會看到樓閣,民俗學者會看到節日,宗教學者會看到崇拜,而普通人眾則會體味到恬靜、溫馨,那是與喧囂的都市不可同日而語的雅致……作為“記錄歷史的活化石”,歷經千百年傳承,每座古村落都蘊藏有海量的歷史文化信息。

  當前,為古村落的保護作研究,是當前社科界面臨的一大課題。《塞北、江南古村落對比研究》的出版,為這方面的研究增添了一部力作。正如陸陽在該書序言中所言:古村落的對比研究,可能是國內的“第一”。綜而述之,該書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突破了單一的研究方法,從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等相結合的角度,“綜合性、跨學科”地對兩個村落的經濟發展、社會生態、文化內涵等各種元素進行充分的比對;其次,盡管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兩個最基層的村落,但兩位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囿於此,而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從感性到理性,從廣闊的視野中進行各種理性審視和對比研究;第三,突破了“物”的研究視角,擴大到古村落所在的社會和自然環境,繼續擴大到各種異同背後的人文底蘊,進而擴大到古村落的發展方向和前景,並給出相關的建議。  

  著名學者馮骥才說過:“古村落是中國文化的根植所在,保護古村落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歷史。”然而,隨著快速城鎮化和新農村的高速發展,古村落卻在迅速消亡。報道稱,目前我國有230萬個村莊,依舊保留與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規劃、代表性民居、經典建築、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還剩下兩三千座,而在2005年統計時是約5000座,7年間消失近一半。在今後的歲月間,能否守住古村落這個“最後的家底”,卻仍然是個未知數。

  確實,如果不抓緊采取措施,很多古村落可能人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就要失去它們了。——這並非危言杞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陸陽和劉媛的探索和研究頗有價值,可以說是為古村落的保護做了一件好事。

  (作者系江蘇省委黨校、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