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御窯金磚民間手工技藝情況介紹

蘇州御窯金磚民間手工技藝情況介紹

日期:2016/12/14 19:12:45      編輯:古建園林

一、蘇州市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在民間蘊藏著許多傳統工藝,御窯金磚即是其中之一。

陸慕御窯位於蘇州市相城區陸慕鎮西的御窯村,自明朝初為南京和北京皇宮燒制優質御用金磚,相傳受到永樂皇帝朱棣的稱贊並賜名“御窯”。

陸慕原名陸墓,鎮長3裡,位於蘇州齊門外六裡路,因唐代宰相陸贽墓葬於此地而得鎮名,是蘇州城北的一個古鎮。元和塘貫穿全鎮,是蘇州通向常熟的水陸交通要道,並由此可達長江,進入大運河,走向北方,鎮東緊依陽澄湖。春秋時期,吳王曾在該處修築“萬裡台”,供愛妃“齊女”遙望故鄉(齊國)。1989年更名為陸慕鎮。

陸慕御窯村約一平方公裡,緊靠古鎮,距相城區區政府所在地2公裡,西南距蘇州城區平門3公裡,西鄰虎丘,北接蠡口,東臨元和塘。地處東經120036′6″ 北緯31021′56″海拔高度2.8米。

地貌為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一般為黃色粘質土壤。這種土壤的特殊性,是制作優質金磚的上好原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攝氏16度,年降水量約1300毫米,無霜期300多天。這種氣候非常適合金磚磚坯的成形。

蘇州平門塘將窯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有新開市河,南北有莊橋河和河沿子河。陽澄湖西路在中部通過,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御窯燒制金磚,運輸金磚的有利條件。  二、蘇州城北部是農耕地區,陽澄湖水灌溉兩岸農田,孕育岸邊稻谷飄香,素有“錦繡江南 魚米鄉”之稱。農耕之余,這裡的人們千百年來利用特有的“黃泥”制坯成磚,每年稻麥兩季收割後的稻柴、麥柴、砻糠成為燒窯的極好燃料,御窯村自古以來就以燒窯為生,經千百年來代代相傳自成一整套制作優質磚瓦的工藝。

明清以來,蘇州陸慕御窯金磚受到歷代帝王的器重,為皇家御用,也是當代修繕宮殿皇陵和其它古建築不可缺少的磚瓦用品。

金磚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因專運北京‘京倉’,供皇室御用,所以稱為‘京磚’,後逐步演化,統稱為‘金磚’。

陸慕御窯金磚源遠流長。最早燒制古金磚的確切時間不詳,據《中國文化遺珍叢書·蘇州卷》記載:“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經蘇州香山邦工匠的推薦,特派官員到陸慕監制金磚,因御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所產金磚特別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遂被永樂皇帝賜封為“御窯”。”據《造磚圖說》記載:“自明代永樂(1413年),始造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磚長二尺二寸,徑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東北陸墓所產”。

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門(天安門)的地面鋪設就采用了御窯金磚。

據(《明史·倉貨志·燒造》)記載:“到明代嘉靖時,營造尤繁。嘉靖十六年(1573年),作七陵、造內殿、醮壇。”“是時,營建最繁,近京及蘇州皆有磚廠。”明正德年間宰相王鏊主修的《姑蘇志·窯作》中載:“出齊門陸墓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於此燒造。”(第972頁)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張問之在蘇州三年多,親自督造五萬塊金磚,多產自陸墓御窯村。御窯金磚燒制進入全盛期。金磚造價高達一塊金磚9錢6分白銀,相當於當時一石大米的價錢。清代除繼續為皇宮、官府衙門使用外,也為蘇州園林、道觀廟宇、巨富達官的廳堂所用。

在御窯村及陸慕鎮十余戶市民家中仍保存著明、清時期御窯所制古今磚50多塊。現存世最早的金磚是正德元年燒制的,留名金磚上的明、清蘇州知府有30多名,留名金磚上的窯戶姓名有50多人。

至今在御窯流傳著一首民謠:“御窯要唱御窯經,御窯磚瓦有名聲,御窯兩字皇帝賜,六百年來到如今。自古以來,御窯金磚獨享尊崇。

清朝末年以後,因戰事連年,金磚生產時斷時續,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復生產。

三、御窯生產的金磚,方正古樸、表面光滑、色澤青黛、光可鑒人。

明代的規格大多為長度66厘米、寬66厘米、厚8厘米。

清代規格大多為長度72厘米、寬72厘米、厚10厘米。前者俗稱“小金磚”後者俗稱“大金磚”。

清乾隆年間又生產了另一種規格的小金磚長度為55厘米、寬55厘米、厚8厘米。

御窯金磚制作工藝非常繁復辛苦,古老的金磚燒制工藝極為復雜,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所描述:“又細料方磚以砌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這裡所指即御窯金磚。這種工藝至今依然沿襲傳統的手工制作,工序多達二十余道,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

現將其中幾道主要工藝作一介紹。

選泥:陸慕御窯被選定為御用金磚產地,首先是因這裡的土特別好,地表下的中層土沒有雜質,不含沙,是優質的粘土。盡管如此,御窯制作金磚還要把好選泥這頭道工序。先打一探洞,知其土層結構,鑒別土質優劣。應選江南特有的粘性強、質細的純黃泥。采土後運到場地任憑風霜雨雪侵襲,使其分解,俗稱“凍土”。凍土的好處是使泥土無硬塊,易翻踏、質細而粘性強能做出上等金磚。

練泥:將采出的上好泥土一片一片地扦,直到把泥塊全部扦碎,並且扦得越碎越好。然後往泥堆裡加入適量的水,趕著牛或人用腿反復在泥堆裡趾踏腳踩,把爛泥練熟。俗稱“踏黃泥”使泥稠成泥團,方可再做坯。優質的御窯泥土,因為粘性好,可以搓得很長很長,而別處的土,就少有這種特性。

制坯:將練好的泥填進以木框制成的金磚模具內,俗稱“掼磚坯”,這是勞動強度很大的力氣活。磚坯不能有任何氣泡,需一氣呵成,然後用鐵絲做成的弓割削坯面,使其平整。磚坯制成後,不可在陽光下暴曬雨淋,要放在室內通風晾干,坯面上不能有任何細紋裂痕,《天工開物》記載為“閱八月而後成坯”,即歷經數月方能進窯。

裝窯:須用大窯,每窯一般只能裝一百塊左右的金磚坯,最多不能超過三百塊,金磚燒制對窯內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窯心部位才能燒制,得按一定方法迭在窯中央,四周得用普通磚瓦貼近窯爐四壁將金磚圍護好,以防窨水時水滴直接滴到金磚上,產生白斑和斑紋。據元和鎮志記載:“御窯金磚”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對其質量要求特別嚴格,所以每窯產優質金磚數量很有限。

燒窯:需“防驟火激烈”,要用文火,掌握窯溫變化,先以麥柴、稻草砻糠等文火燒一月,然後以片柴燒一月,松枝燒四十天,要燒一百三十天左右。開始期窯溫掌握在110℃左右,然後逐步使窯溫升至350℃—850℃之間,這一時期稱為氧化期,最後燒結期的窯溫可達1000℃左右。掌握窯溫全憑燒窯工的經驗,這種大師傅也為數不多。稍有疏忽即成次品。

窨水:從密封的窯頂持續放水,要掌握放水快慢速度,不緊不慢持續不斷。使金磚在窯內產生窯變,從赭紅色變為青黛色、切記不能漏水,否則金磚上會出現白斑成次品,甚至整窯報廢,前功盡棄。

金磚制作工藝繁復,費時長久,一塊金磚從采泥到出窯,要歷時一年多時間,出窯後再經切片、打磨成細料金磚。因對其質量特別嚴格,故每塊金磚上都有監制官府和窯戶姓名,以備查驗。

四、由於制作技藝的獨特性與精密性,金磚制作經歷代無數工匠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工藝流程與操作方法,其工序之多、工藝之繁復精密、制作周期之長,為磚瓦制造業所罕見。一塊金磚凝聚了無數匠人的智慧與心血。

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的嚴密性。在過往的時代,金磚是皇家御用品。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嚴格質量跟蹤與監督體系,其嚴密與嚴格程度保證了金磚制作質量的不斷提高。平均誤差不超過一毫米。

正是由於這些獨特之處,成品的御窯金磚黛青光滑、古樸堅實,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鏡象一塊烏金。敲擊時會類似金屬的铿锵之聲,被譽為:斷之無孔、敲之有聲“的上乘磚瓦。

作為中國古代磚瓦制作技藝的傑出代表,御窯金磚自有其獨到之處。

金磚制作選用的泥土是陽澄湖畔特有的黃泥,這種泥土質細膩、粘性強,陸慕御窯的先民發現了這土,是制作金磚的上好原料。並由此,創造了燒制金磚的精湛工藝。這種特殊的土壤、特殊的工藝竟然“變土為金”,制造出了令人驚歎的御窯金磚。它植根於吳文化的土壤,是吳文化的產物,為我國窯磚文化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是我國民族建築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為其揮筆撰文,在《造磚圖說》《金磚墁地》《明史·倉貨志·燒造》《姑蘇志·窯作》《天工開物》等古史中記載它的獨特技藝和妙用,在當代《蘇州香山建築》《中國文化遺珍叢書·蘇州卷》《太湖文脈》等著作中皆有文登載,贊美稱頌。

用金磚鋪地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歷百年而光滑如新。金磚能把雄偉的宮殿襯托得更加壯麗,把豪宅古居裝點得更加富麗舒適,是集實用和美觀於一體的優特產品。

八十年代末,北京故宮為修復“三大殿”內外地面,采用御窯金磚18萬塊。2003年北京天安門大規模修繕,采用御窯金磚1萬5千多塊。2003年北京天壇的修繕也選用御窯金磚。現在,故宮每年修繕所用磚瓦都采用御窯金磚。

此外,南京夫子廟、杭州靈隱寺、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蘇州玄妙觀、寒山寺等建築的修繕也都曾選用御窯金磚。御窯金磚還飄洋過海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飲譽天下。

金磚還有特殊的用途,可作為練習書法的“習字薄”,用水一擦,就可以再次書寫。金磚還是上好的古琴琴磚,置古琴於金磚上,演奏時琴音會變得更加優美清越。

御窯金磚是文化孕育的結晶,凝聚著御窯人的靈巧和智慧,它是我國磚窯文化的一個亮點,含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用御窯金磚鋪設的故宮、蘇州園林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至今修繕時依然采用它,使之“原裝原配、修繕如故。”它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為東方文明古國增添了光彩。可以說,保護金磚制作技藝對於古建築的修繕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5年御窯金磚被評為“中國誠信名牌。”中央電視台《故宮》攝制組曾專門到御窯拍攝制作過程,全國各地新聞媒體、報刊雜志先後報道和介紹了御窯金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