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永興高亭鄉板梁村
日期:2016/12/14 17:42:02   編輯:古建園林板梁村全貌
融融春光中,飛一般的高鐵疾馳而過,氣流波動。離高鐵列車不過幾百米,板梁村360多棟明清古民居藏在象嶺山的山坳裡,身披一層薄霧,亦夢亦幻。從宋末元初第一人在這裡落腳,板梁古村就開啟了它的生命之舞。
360多棟明清古民居裡,至今還生活著1900多位村民。村裡男性都姓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劉邦。
春光和煦,春風撲面。郴州市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一條清澈的小溪打村前纏繞而過,水勢平穩,水面如鏡,青山倒映、絲草飄舞。小溪邊,村民們正忙著洗漱什物,膽大的孩子則拿著一根柳枝在一旁興奮地撩撥溪水。
小溪的右側,就是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板梁古民居。一棟又一棟青磚黑瓦的房屋依山而建,老遠就可以看到那高高的馬頭牆。小溪的左側,是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武廣高鐵從田野上凌空而過,一輛又一輛銀色的列車風馳而過。
這條小溪就叫板溪。從溪上一座三孔九板的石板橋上跨過,便進入了板梁村。這座橋名曰接龍橋。傳說是將已走失的龍氣接回來。村裡人認為,只有過了接龍橋,才算是進村了。
板梁村整個古民居建築部分占地近3平方公裡,背靠象嶺平展延伸,依山就勢,規模非常宏大。村前視野開闊,三大古祠村前排列,古驿道穿村而過,石板路連通大街小巷。村前有七層古塔,進村有石板古橋,村內建有廟祠亭閣、舊私塾,還有古商街、古錢莊,鄉村古風別有洞天。
踏進已經被歲月磨得锃亮的青石板小巷,在高聳的牆壁中間看前面九曲回轉,剛似到了盡頭,馬上又別有一番天地。小巷的兩邊庭院深寂,走進去靜心感受,仿佛看到舊日的繁華滲透在這裡的每個角落。
記者曾經去過很多古村落,由於年代久遠,大多古村落少有人居。而板梁村卻不同,360多棟明清古民居裡,至今還生活著1900多位村民。在板梁村,有道不盡的世事滄桑。“我們這個村裡的故事和傳說都很多,村裡男性都姓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劉邦。”坐在一條靜逸的小巷裡,今年68歲的村民劉烈安告訴記者,剛解放時,有幾個外村的農民分到了被打倒了的板梁村土豪劉堯卿的房屋,“巧的是,搬進板梁村的這戶人家也姓劉,其中,我們家就是從那個時候搬到板梁村居住的。”
推薦閱讀:
周莊水鄉 抹不去的江南殘夢
龍泉源底村 古民居之典范
貴州古楠木“擁抱”的侗寨
咱刀苗寨 苗疆賈理文化村
在青石小巷走過的板梁村村民
板梁古驿道傳奇:當年給楊貴妃飛馬送嶺南鮮荔枝就是走的板梁村那條路
據族譜記載,600多年前,板梁劉氏始祖、劉邦之弟劉交的後裔劉子芳落戶板梁村後山的象嶺山下。接著,板梁私塾的朗朗讀書聲響起,金陵古驿道上馬蹄聲陣陣。水上貿易隨板溪而來,板梁男子踏上從商之路。“那時,板梁村的男人們多乘船順溪水外出經商,上去廣東,下到長沙、江漢、江浙……其實,板梁村就是依靠村前的這條溪水而發達興旺起來的。”劉烈安說,他小時候就經常看到溪邊停靠了很多商船。
記者仔細查閱了一下地圖,發現源於永興與耒陽交界處山嶺中的板溪只是耒水的一條小支流。穿越崇山峻嶺、蜿蜒曲折的板溪顯然是不適合規模性航運的。板梁村的興旺,能否真如劉烈安所說是因村前這條板溪?一時真還難證實。
但板梁村民卻不這樣想。在進村必經之地的接龍橋頭,就是一條古驿道(老百姓叫官道)的岔路口,過接龍橋通耒陽、常寧;往村中走則通桂陽、廣東、廣西。因為乘船逆湘江而上進入湘江支流便江和耒水,沿板溪到達板梁村後再前無去路,所以板梁村就成了方圓百裡的商埠之地。“郴州第一座錢莊在板梁村興起,清脆的銅錢聲在青石板巷中回蕩。”劉烈安說,“李白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著名詩句你們知道吧?傳說當年給楊貴妃送嶺南鮮荔枝就是通過我們村這條驿道飛馬傳送的。”
板梁村北象嶺山懸崖上,有一棟小巧而奇特的小樓,名曰“望夫樓”。登上樓頂,一眼可望穿河溪和官道盡頭。據說,那時,村中男子外出經常少則十天半月,多則數月難歸。商途遙遠,風險難料,妻子在家日夜擔心,牽愛有加,遂早去寺廟燒香祈禱,暮上崖頭注目觀望,風雨無阻。
溪水滔滔隨船去,歸帆點點盼夫來。久而久之,村民們都把崖頭叫望夫台。說來也怪,商人們在妻子牽掛下都能平安歸來,財源廣進。為了感謝妻子的牽掛之情,也為望夫女子遮風擋雨,眾商賈集資在望夫台蓋了一棟塔形帶平台的樓台,取名“望夫樓”……不管這些傳說是否靠譜,但站在新近重建的“望夫樓”上,板梁村的景致可以一覽無余,倒也惬意。
200多年前村裡開設的育嬰局,對現在仍有一定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關於板梁村的來歷,有一個美麗而離奇的傳說。據傳,明朝永樂年間,承事郎劉潤公返鄉建古廳,當廳堂建築即將完工張燈結彩准備上梁時,竟然不見了橫梁!正忙亂之際,村民發現村前河溪漂來一塊木板,工匠撈來一量,尺寸正好與屋梁相合。良辰吉時已到,工匠即以此板代梁,後人就把村子改叫板梁村了,村前的小溪也叫板溪。
在板梁村,很多古民居的朝門上,至今還可見用木板做的橫梁。據中國地質大學李理教授考證,板梁下村朝門屬於元朝建築風格,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曲梁象征轅門,意為統治漢民族。
傳說歸傳說,但板梁村裡上演的真實故事現在聽來依然感人。在村裡有一棟獨立的房捨,這棟房捨叫育嬰局。1928年2月,黃克誠在家鄉永興謀劃永興暴動,就曾經沒費一槍一彈在這棟房捨裡下了一個反動民團的19條槍。
顧名思義,育嬰局就是撫育嬰兒的地方,是板梁劉姓先輩開設最早的民間慈善單位。200多年前,板梁村一帶重男輕女的習俗十分嚴重,一些家庭生育女嬰後就將之遺棄。為了保住劉姓族名聲和對那些棄嬰進行撫育,劉姓族人成立了專門收養撫育棄嬰的育嬰局,並籌集資金,劃撥1000多畝地作為固定資產,通過發租收取租金來維持育嬰局的日常開支。後來,一些多子女的家庭生育女嬰後都主動送育嬰局,使得板梁一帶再沒有出現過棄嬰現象。“育嬰局功德無量,對當今計劃生育仍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借鑒意義。”陪同記者尋訪的村干部說。
推薦閱讀:
周莊水鄉 抹不去的江南殘夢
龍泉源底村 古民居之典范
貴州古楠木“擁抱”的侗寨
咱刀苗寨 苗疆賈理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