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自舒晴葉待題詩

自舒晴葉待題詩

日期:2016/12/14 19:13:29      編輯:古建園林

芭蕉直立高大,體態粗犷潇灑,但蕉葉卻碧翠似絹,玲珑入畫,兼有北人之粗豪和南人之精細,恰如《紅樓夢》中賈探春的性格,所以探春自稱“我最喜芭蕉”,並自稱“蕉下客”,芭蕉成為她的性格符號。

同裡的崇本堂落地窗上雕刻了《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钗等圖案,其中探春的特征就是一叢芭蕉,若干闊大潇灑的芭蕉葉。賈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不僅是“三春”中的佼佼者,而且精明能干不亞於王熙鳳,但比王熙鳳正派。探春的住所是秋爽齋,不僅齋前有芭蕉,齋後有梧桐,而且,房屋陳設一如芭蕉般闊大:房捨三間,不曾隔斷,顯得闊朗大方;室內中間有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設大鼎,左邊架上放著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盛著數十個嬌黃玲珑的大佛手,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都是以“大”為特點,自有一股不讓須眉的英氣,處處襯托出她性格中潇灑的一面。也就在這裡,這位“蕉下客”與大觀園中的寶玉和姐妹們結海棠詩社,公開抗議男權:“蓮社雄才,獨許須眉;不教雅會東山讓余脂粉耶?”

芭蕉又名綠天,葉片能使台榭軒窗盡染碧色,蔡廷輝先生在翠園的工作室窗外種了芭蕉,設了石桌,坐下者,男女皆入圖畫,成為絕好的畫本。蘇州園林齋館的窗外,往往植修竹、芭蕉,置奇石,成為李漁所說的“尺幅窗”,如果芭蕉當窗,就成為名副其實的“蕉窗”,“窗虛蕉影玲珑”(計成《園冶?城市地》),饒有畫意。

由於芭蕉葉大,盡可蕉窗聽雨,聆聽天籁。計成形容“夜雨芭蕉,似雜鲛人之泣涙”(《園冶?園說》)。沈周的《聽蕉記》,則將蕉窗雨聲寫得如聞其聲,感同身受。作者以畫家的眼光捕捉了美的瞬間,或工筆或寫意,筆墨揮灑,自然雅暢,又用詩人的觀察力和想像力,連用象聲疊字以擬聲,節奏優美,悠揚悅耳。聽蕉,音美、畫美、詩美,含英咀華,美不勝收!拙政園聽雨軒,軒前有碧池睡蓮,軒周翠竹芭蕉,那一池碧皺、幾片青荷、幾叢翠竹、幾株芭蕉,均是借聽雨聲的最好的琴鍵。

北人劉郎,以宏闊的哲理視野、柔情如水的筆觸,踵武蘇州才子沈復,編導了一部讓蘇州人耳目一新的《蘇園六記》,恰是這位劉郎對芭蕉也情有獨鐘,以“蕉窗聽雨”為其中一記的回目,激賞蘇州耦園城曲草堂一副對聯:“臥石聽濤,滿衫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真可謂詩意人生!

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竹可镌詩,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簡牍,因此,在中國古代,芭蕉葉是文人十四件寶之一。庾信有《奉和夏日應令詩》:“衫含蕉葉氣,扇動竹花涼。”(《庾子山集》四)唐張說《戲草樹詩》也說:“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張說之集》九)

唐白居易有“閒拈蕉葉題詩詠,悶取籐枝引酒嘗”(《全唐詩》中卷第441頁)詩,指的是懷素“蕉書”之韻事,據唐陸羽作《懷素傳》載,唐書法家懷素,家貧,無紙可書,常於故裡種芭蕉萬余,以供其揮灑。宋黃庭堅有“更展芭蕉看學書”詩句談及此事。懷素以善狂草出名,他的草書“神清骨竦意真率”(唐戴叔倫《懷素上人草書歌》)。清李漁說,蕉葉可以隨書隨換,日變數題,尚有時不煩自洗,雨師代拭者,此天授名箋,不當供懷素一人受用。因詩曰:“萬花題遍示無私,費盡春來筆墨資。獨喜芭蕉容我儉,自舒晴葉待題詩。”他說:“蕉葉題詩,韻事也;狀蕉葉為聯,其事更韻。”(《閒情偶寄?聯匾》)於是,突發靈感,為園林設計了一種“蕉葉聯”,制作方法是:先畫蕉葉一張於紙上,授木工以板為之,一樣二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後付漆工,令其滿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後,始書聯句,並畫筋紋,蕉色宜綠,筋色宜黑,字則宜填石黃,始覺陸離可愛,他色皆不稱也。用石黃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則大俗矣。此匾懸之粉壁,其色更顯,可稱“雪裡芭蕉”。(見《閒情偶寄.聯匾》)

“雪裡芭蕉”是唐代“詩佛”、大畫家王維所畫的《袁安臥雪圖》中一景。雪山乃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後苦修苦煉之地,袁安臥雪,描繪的是“山中高士晶瑩雪”的佛國清涼境界。形象地反映了《涅槃經》“是身不堅,猶如蘆葦、伊蘭、水沫、芭蕉之樹”、“譬如芭蕉,生實則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的思想。陳寅恪也發明此意曰:“考印度禅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於芭蕉等易於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陽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陳寅恪《金銘館叢稿》二編)王維以易壞不堅之芭蕉比喻人之肉身,長於雪地,乃得長住不壞,以示勤修精進之人。王維這種寄興寫情的畫風,為士大夫所重。蘇東坡也謂:“細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細觀其畫,畫中有詩。”王維因被視為南宗文人畫之祖。

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於是,蕉蔭也沾上禅意和風雅。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師事金農(號冬心先生),好禅工詩,自號花之寺僧、衣雲和尚,畫有《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畫上幾株巨大的芭蕉,綠蔭如傘,金農袒胸靠在椅上午睡方酣。清雅的設色和超脫的風格,深為金農所喜愛,於是提筆寫《題羅聘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詩曰:“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長安卿相,不來此鄉。綠天如幕,舉體清涼。世間同夢,惟有蒙莊。”曠達超逸中掩藏不住對現實黑暗的憤懑之情。

芭蕉果實長在同一根圓莖上,一掛一掛地緊挨在一起,所以,有的民族將芭蕉看作團結、友誼的象征。芭蕉冬死又復生,一年一枯榮,苗族把它看成起死回生的象征。別小看了園林芭蕉,它承載的中國文化和風雅著實不少。《蘇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