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御窯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蘇州御窯的特色文化有哪些

日期:2016/12/14 19:12:46      編輯:古建園林

  御窯村燒制各類古建築磚瓦具有悠久的歷史,為歷代宮廷皇陵,寺觀園庭建築燒制大量秦磚漢瓦,明清金磚。以質量上乘,品位高檔,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的稱贊,並被賜名為“御窯”。2006年6月5日,蘇州市相城區陸慕御窯磚瓦廠的古窯列入江蘇省第六批文報單位;同年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我廠廠長金梅泉大師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御窯磚瓦廠生產的磚瓦規格齊全,品種繁多,共有一百多個品種。特別是蘇州陸慕御窯磚瓦廠生產的“金磚”是全國古建築修復使用的唯一產地。現又恢復了御窯磚雕工藝,為現代建築裝潢及古建築修復提供方便,使整體建築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為海外提供各類古建築磚瓦有: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明軒和惜春園方亭、加拿大溫哥華逸園芙蓉榭和水廊、新加坡蘊秀園、日本池田市六角亭。還有泰國、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英國和德國等亞歐國家。


  自建廠以來,銷售網點覆蓋全國廣大地域和世界一些國家。生產大小金磚、方磚、城磚及各種瓦片不計其數,還為許多客戶燒制各類奇形磚瓦和制作各種磚細雕花、磚細門樓、磚細門套、磚細刻字等磚雕。


  相城區地處最具活力和最具發展前景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區位交通優勢得天獨厚。相城區文化底蘊也特別濃厚,孕育出了陸遜、陸贽、姚廣孝、文徵明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還形成了以“御窯金磚”為代表等“相城十絕”文化遺產;擁有陽澄湖水面的三分之二,水產資源豐富,其中“陽澄湖大閘蟹”馳名海內外。作為蘇州中心城市發展的重要拓展區域,今天的相城正著力打造“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態休閒人居城”,逐步建設成為蘇州現代制造業副中心、商貿物流副中心和優美人居副中心。

  那麼,作為“宜居相城”,到底怎樣才能加大相城影響,從而提高相城的知名度?第一:必須重視和切實保護好相城的歷史文化資源。相城孕育出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也有各種文化遺存。歷史資源無疑是相城擁有的一筆最寶貴的文化財富。筆者認為,可以建一些諸如“名人紀念館”類的能體現相城古韻古色的展館。總之,必須保護好相城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財富。

  第二,必須重視和切實抓好相城的旅游業。在相城區的渭塘鎮有個珍珠寶石城;此外有個盛澤湖旅游休閒度假區。相城獨特的地質地貌延綿逶迤,形成了一幅既精致秀麗又蔚為壯觀的山水風情景觀。如詩如畫的相城具有江南風情的典型性。相城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旅游勝地。盡管目前相城的旅游業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但是還不能很好地引導游客來鑒賞和感受相城的文化,或者說我們還沒有充分地把非常有特色的相城文化向人們展示出來。於是,發展旅游無非是展示相城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所以我認為相城必須切實抓好旅游業,讓人們更好地了解相城文化的底蘊。

  第三,重視和利用媒體的傳播手段對相城進行宣傳和報道。我們都知道每個產品的知名與否都與該企業的廣告宣傳有直接關系。相城也一樣,應該通過媒體宣傳和報道來吸引國內外的游客到相城來就地品味相城文化,進行文化消費。在這方面,應當說蘇州政府及旅游等有關部門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中國珍珠城的太湖淡水珍珠工藝品在2001年APEC財長會議期間被指定為饋贈各國財長夫人的專用禮品,享有“中華之最”的美稱。此外,御窯金磚、陸慕、九龍磚雕、渭塘琴弓、袁氏堂蟋蟀盆、黃橋青銅器、黃埭瓜子、湘城麻餅等傳統手工藝品等等,這都算得上是相城響當當的 “特色品牌”。我們可以自豪的說:相城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我們完全有理由利用電視、報刊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將相城的文化資源轉換成文化產品並推向市場。既然相城在文化和旅游方面有著如此堅實的基礎,就理應在未來的發展中充分地利用和發揮好文化方面的資源和優勢,讓相城發揚光大。

  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

  古老的金磚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在明代著名的《天工開物》中有約略的描述。20世紀80年代,在失傳70多年後,蘇州陸墓御窯開始搶救金磚燒制工藝時,已主要靠窯戶世家祖輩口述流傳下來的經驗。經過多年努力,這一傳統工藝終於被"復活",1990年,北京故宮維修時首次用上新燒制的金磚。

  歷經600年滄桑的古老御窯,如今又重新紅火起來。最近20多年來,御窯生產的萬余塊金磚和各類古建築磚瓦、構件,不僅被全國各地的古建築修復和仿古建築工程所用,而且還漂洋過海,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我國香港、澳門地區。

  1、金磚的故事

  北京宮殿所用之方磚何以用陸墓磚,這裡應該提到我國建築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明代巧匠蒯祥。中國古代建築師大多是不知名的,以建築技術留名史籍的為數甚少。蒯祥生於蘇州吳縣香山一木工世家,少年時曾隨父一起修繕過南京都城,明成祖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蒯祥被征召至北京,被任命為"營繕所丞",具體負責北京宮殿的設計與施工。景泰中升任工部左侍郎,又主持皇宮主體前三大殿(現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重修工程,隨後又負責營造了六部衙署、京中文武諸司、皇宮西苑以及裕陵、隆福寺等建築。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蒯祥奉命營造承天門(即天安門),由他主持建築的這座城樓從造型到色彩都極度誇張,氣勢雄偉壯麗。據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十九、黃瑜《雙槐歲鈔》卷第八、陳建《皇明通紀》卷第十等史籍載,自正統以來,京師凡百營造,蒯祥無不予,效勞尤多。蒯祥一生得到明成祖及仁宗、宣宗、英宗、代宗等好幾個皇帝的禮遇和器重,被尊稱為"蒯魯班"。

  正是這位蘇州吳縣籍的"蒯魯班",將具有江南特色的"蘇式彩繪"和陸墓御窯裡(香山與陸墓毗鄰)燒制的鋪地大方磚帶到北京,用於京城皇宮建築,並使陸墓磚瓦窯成為專為北京皇宮燒制墁地大方磚的"御窯"。

  三、制作技藝

  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繁復,工序多達二十余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選泥、練泥、制坯、裝窯、燒制、窨水、出窯、打磨等。道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

  今天的金磚制作工序中,除打磨、切削,其余工序均沿襲數百年傳統工藝。一塊金磚從制作到出窯需要大半年時間,因此產量有限。由於打磨、切削采用現代工藝,新制金磚比傳統工藝成品率大大提高,且誤差極小。每塊大小、平度誤差均可以達到不超過一毫米。

  御窯金磚制作工藝獨特且異常繁復,二十余道工序環環緊扣。獨特的原料與嚴格的工藝,使成品的御窯金磚黛青光滑,古樸堅實,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鏡若一塊烏金,敲擊時還會發出金屬般铿锵之聲,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是我國民族建築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用金磚鋪成的地面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既可防止地下潮氣上升,又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把豪宅古居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

  四、傳承意義

  近20年來,御窯生產的萬余塊金磚和各類古建築磚瓦、構件,還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地區。

  隨著現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但宮殿式建築已成為歷史,而且民間古典廳堂建築也日漸消亡,讓位於高樓大廈,金磚的市場需求量很小,致使生產規模一直無法擴大。燒制金磚是高技藝的復雜體力勞動,學習周期長、勞動投入大、經濟收益低,年輕人無意涉足其中,整個行業後繼乏人。目前蘇州只有御窯一處,還有匠人二十余位在進行金磚制作,因此迫切需要對御窯金磚制作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采取保護措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