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與砌築

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與砌築

日期:2016/12/14 19:12:45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御窯金磚的制作與砌築

     明代在制磚過程中,產生了專門的制磚工匠,技術比較復雜的燒窯工作由經驗豐富的“陶長”負責,這可以從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張問之的《造磚圖說》等明代專門記述磚生產的著作中得到證實。

專供宮殿中用的蘇州陸墓金磚是明代制磚中最為考究的一類磚,它的制作技術相當復雜,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選土——“其土必須取城東北陸墓所產干黃作金銀色者”,造磚取的是陸墓當地土質細膩並有粘性的泥土,這種年代久的粘土密度、結構強度、壓縮性、透水性都很大。從距地表3~5尺深的地方取出生土(漿泥),在當地稱“起泥”。

熟化——“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推,推而舂,舂而磨、磨而篩,凡七轉而後得土”。粘土挖掘出來後,需在露天堆放一段時間(一般需半年),經日、雨、冰雪作用,粘土粒內部發生化學風化,使原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勻,提高原料的可塑性,並溶解一部分可溶鹽,減少雜質,從而使其技術性能得到改善。然後在陽光下曬到完全干透為止,再用粗碓、中舂、細磨的方法,使之成為細粉,用篩子篩去其中的砂石,得制磚的純土。

濾漿和泥——“復澄以三級之池,濾以三重之羅,築地而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鐵弦,踏以人足,凡六轉而後成泥。在專設的水池中,將土粉變成泥漿而沉澱,並多次過濾,這樣的制磚用土顆粒小,比重大,制成的磚亦重。將“澄漿”後的泥取出,人力和合,晾去水分,成為合適的制磚泥。

制坯陰干——“揉以手,承以托板,砑以石輪,推以木掌,避風避日,置以陰室,而日輕築之,閱八月而後成坯” 。《天工開物》記“造方墁磚,泥入方匡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磨而堅固之”。在板模中(常用杉木,不易變形)做成磚坯,並用石輪在表面打光、修整、脫模。由於可塑性高的粘土干燥收縮值大,一般為5%~12%,干燥時如脫水快,收縮也快,易產生內外不均勻收縮而出現裂紋和變形,很難使磚大小一致,因此坯需陰干約八個月,最佳程度是晾到土坯表面發白,才能進窯燒制。

燒窯和窨水——“其入窯者,防驟火激烈,先以糠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燒一月,又以柴棵燒一月,又以松枝柴燒四十日,凡百三十日後窨水出窯。這一工序是制磚的關鍵所在,進出窯要四個多月。由於金磚密實要求高,燒結要良好,不然就不能達到均勻焙燒的目的,易產生變形。陸墓窯一般由火塘、窯室、煙囪三部分組成。窯室高度大於其平面長度,為倒焰窯。窯頂用近似三心圓曲線窯卷,可使窯室內溫度盡量一致。磚坯入窯放置也很講究,這主要是為了讓火焰能在室內回流,使各排磚均勻受熱。不斷變換的燃料是為了讓窯內溫度逐步提高。用糠草燒主要使磚坯內摻合水逐漸恢復掉,溫度約在110攝氏度左右。換成劈柴後,溫度提高到350℃~850℃之間,這時,坯內礦物分解,剩下的碳質被氧化燒盡,經過這一階段燒制後坯已是不再溶於水的脆性制品,孔隙率大,這一階段為氧化期。此時換能產生高溫的燃料松枝等,使粘土中的易熔顆粒熔化,注入坯的孔隙間,使坯體變得密實,體積收縮,強度增大,這一過程稱為燒結,溫度約900℃以上。當磚坯在高溫燒結時,減少入窯空氣,把窯頂透氣孔用泥封死,使燃料不完全,轉入還原氣氛,這時坯體中紅色三價鐵(Fe+++)被還原為青灰色的二價鐵(Fe+++),火焰中大量的游離碳素又可通過坯體的氣孔滲透入內。繼續升溫到1000℃左右,直到還原作用完成。燒火要掌握火候,缺火則日嫩火磚,遇風雨易散;過火則變形厲害,只能作牆腳。燒結完成後進行我國制磚工藝獨有的一道工序——窨水。方式是:將火塘和窯頂用磚封死,然後在窯頂積池放水,池中的水得保持一定體積,滲水也得保持一定的速度,快了磚易“傷”,出窯後發脆;慢了則磚的顏色發黃發紅,因此窯工需不停地給頂池加水。其原理是由窯頂滲入的水,在窯內遇高溫即化為蒸汽,蒸汽壓力保證在窯溫逐步下降的情況下,窯內不會出現“負壓”,窯外空氣不能進入窯室,窯內的還原氣氛可一直保持到冷卻,防止坯體中低價鐵重新被氧化,這一過程又叫“轉銹”。

成品檢驗:出窯的磚,“或三、五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必面背四旁,色盡純白,無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者,乃為人格”。由此可見金磚制作之精細和艱難。合格的金磚表面還需用一層軟臘密封,成品呈煙黑色。

宋代《營造法式》在“用磚”一條中,就列出了八類磚,規定等級高的房屋用磚要大,反之則小,體現著中國建築的等級觀念。元明磚建築同樣如此,明時用磚最大的建築是城牆,次則無梁殿,大殿用大磚,小殿用小磚。

明磚的長寬比為2:1(此比例便於順丁搭接砌築),各地所征的磚尺寸略有偏差,但仍在灰漿的可調整范圍之內,這是由於磚在燒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變形所致。再則磚的厚度與其使用功能有關:城磚厚度較大,磚大塊重,如西安城牆用磚每塊重36斤,砌築雖費力,但施工快,磚牆整體性能好;無梁殿牆身用磚厚度較小,大概是考慮民間勞力的砌築方便。而無梁殿拱券用磚的尺寸又較牆身磚為小,這使曲面砌築較為容易達到美觀和耐久的標准。無梁殿各殿磚的規格較多,也說明除了官方有關定外,各地有各地的制磚規制,一般都小於官制,這和建築等級、土質、出窯合格率、窯工水平等都有關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