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福山道佛兩教圓融合一的勝地更是粵北的“洞天福地”

靜福山位於連州的南嶺山中、保安河畔,山環水抱,俗稱福山,又稱抱福山、靜禅山,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列第四十九。
歷來被道教視為“乾坤秀萃之所,仙靈之宅。”《連州志》有載:“三峰尖秀,高一百三十丈,峰巒環抱,松桧蔥郁。”山內有八、九百年樹齡的甜椎、苦椎樹30多棵,其中有全國最大的紅椎樹。山內有八景:天衢毓秀、福字回瀾、澗井交流、文峰並峙、平池印月、泉源伏虎、仙人金掌、珠樹夜光。山上還有福山寺,又名清虛觀,始建於南北朝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連州保安人廖清虛居福山修煉。此後,不斷有道人入山修道,亦有僧人在山上建寺,於是福山就成了道佛兩教圓融合一的勝地,更是成為粵北的“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原為道家語,指神道居住的名山勝地,現在用來比喻風景優美的地方。
殿堂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布局。主要景點有山門、平池、賓於亭、一線天、福字井、北帝殿、真君殿、紫微殿、桂花林等。最具特色的是福字井:井台是一塊鑿有草書“福”字水渠的大石,清澈的泉水從福字的第一點湧出,順著筆劃流動,在田字的中間流走,再從龍嘴噴出。
尋福,是令人樂此不疲的一件事,千百年前就開始了。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古代,道家就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連州,找到了福山。應是今人之幸,今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