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城西街
日期:2016/12/14 17:55:49   編輯:古建園林 城西街南起廣場路,北至滄河巷,因位於原錢氏子城之西而得名。錢氏子城系五代後梁開平初,吳越王錢镠之子錢元所築,周三裡十五步,通四門,內衛府治,外環以水,是古時溫州內城的重要設施,現僅存谯樓。
清代時,城西街是條石和青磚結構路面,倉橋、飛鵬橋、嘉會裡橋、金鑿石橋穿街而過,小橋流水,有“九山十八溪”之稱。東側民房之後是道前河,行舟不斷,直通小南門河。沿街每戶人家都築有石埠。今該街94號邊的一口角井(已有數百年歷史)還一直保存完好。
城西街的民房建築大都是民國時期,以二層小樓房居多。在成為服裝一條街之前,城西街曾經是家具一條街,樓下店屋連排,家具品種繁多,是當時浙南地區新舊家具交易的集市要地。這裡的居民,不但是經營有道,而且個個都懂木匠和油漆技術,一些舊家什經修整加漆後又成精品出售。
城西街的居民過去還有一個風俗習慣,凡逢紅白喜事,家家鋪有“台平板”(形同戲台踏板),從大院裡屋一直鋪伸到街西,上搭網罩彩額,熙熙攘攘猶如戲班台間一般。
還有路邊巨大的梧桐樹,見證了城西街的美麗。
一恍惚,以為是在鼓浪嶼
城西街這一帶,人文景點眾多。
城西基督教堂是一座始建於19世紀的古老教堂,大堂為哥特式建築風格,至今保存完好,目前仍是溫州最為宏偉的基督教堂之一,1997年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飛鵬巷98號的省文物保護單位陳宅,坐北朝南,由主樓、後樓外加圍牆組成庭院式寓所,保存完整,是迄今為止市區現存宅院中最完整的近代典型建築。據說,該房子主人是祖籍溫州,民國政府鹽務官陳權東。
倉橋街130號,是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的故居,五間兩進合院式坐北朝南。夏鼐在這裡度過了少年和青年的求學時代,並在這裡結婚。夏鼐故居將整修為夏鼐紀念館,講述夏鼐生平故事,濃縮新中國考古歷史。
在金鎖匙巷19號,是紀念葉適的葉文定公祠。原在松台山麓。清康熙九年(1670)遷建今址,光緒八年重建。民居式平房兩進三間,坐南朝北,磚木結構。
連接城西街的幾條老街巷,古樸有味。傍晚的小巷子,安靜、整潔,一恍惚,市民還會以為是在逛廈門鼓浪嶼某一條小巷。
從這幾條小巷走到信河街,會突然變得嘈雜,這時,市民才會發現城西街傍晚如世外桃源般的安靜。而這一片區域,正是《城西街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規劃》的核心保護區。
市政府常務會議日前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城西街歷史街區保護和整治規劃》。隨著該《規劃》的實施,一幢幢歷史建築將被串成一部活生生的溫州建築史,展現千年古城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城西街歷史街區的范圍為信河街以東,南至飛鵬巷、螺絲廠西側、廣場路,北到三官殿巷,東至北延的府前街,有面積19.69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為北起滄河巷、倉橋街、三官殿巷,西至市環衛處東側小巷,南以飛鵬巷、城西街、廣場路為界,東到道前橋菜場、倉橋後巷等,總面積7.8公頃。從地圖上看,像一個巨大的“回”字。
通過對該地區建築環境的整治、建築功能的調整以及基礎設施的改善,改變街區建築景觀不協調、建築品質不高的問題,保護傳統民居與街道空間風貌,復興傳統的商業街巷並完善布局,我市計劃打造成一個既具有溫州傳統風貌特征又充滿活力的歷史街區。
《規劃》確定的保護對象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原狀修整與修復建築、風貌街巷等幾類。其中,文物保護單位包括城西基督教堂、夏鼐故居和葉文定公祠。
保護和整治規劃中的城西街歷史街區和之前編制完成的溫州子城城牆、州治府衙,一東一西相輝映。
不久之後,連在一起的兩片歷史街區,將共同散發出濃濃的古城味道。
推薦閱讀:
北宋四童戲蓮盞
陝西鳳翔發現漢代墓葬 出土多件陶器文物
河北邯鄲發現 戰漢時古道路
文物古建做“私家菜”該管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