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
日期:2016/12/14 17:12:16   編輯:古建園林因蔡元培曾在此租住過,這座不起眼的四合院才得以幸存。如今成了蔡先生的小型博物館
蔡元培只做了兩年多北大校長,卻使死氣沉沉的官辦學堂涅重生。他宦海為官數十載,高薪厚祿,但直至客死京城,仍無一處房產。東堂子胡同西口這座簡樸的小院,就是大校長租住的官邸,這一租不要緊,打這兒租出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來。
這裡就是原東堂子胡同33號
奇聞:“正部級首長”租來的故居
在東城東堂子胡同裡的高樓大廈旁,有一座四合院直接面對燈市口路口的綠地,孤孤單單、仿佛掉了隊一般。翻閱城市規劃檔案,如今的這座東堂子胡同75號院,就是很多書中記載的東堂子胡同33號。拆遷的推土機能夠單單對它手下留情,是因為這裡是蔡元培在北京的故居。
院子在胡同西頭路北,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小院面積不到400平米,連街門都是利用一間倒座南房後辟出來的,沒什麼規矩可言。這樣的四合院在民國,實在算不上什麼豪宅。遠的不提,在東堂子胡同裡,就有鹹豐朝大學士賽尚阿的宅子。《天咫偶聞》載說:“院內原有一聯曰:有水有山有竹,宜風宜雨宜晴。”後來賽尚阿因為與太平軍作戰不利,宅子被朝廷收回,稍加修整,就做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可見賽府的規模之大了。
要說蔡元培曾任民國時期的教育總長,後又任北大校長。職位比前清的大學士至多低半格,也算是“首長”了,就住在如此一般的宅子裡,不免讓人詫異。但其實,就是這樣的宅子,還是蔡元培先生租住的。一個正部級高干,沒有房產,這在今天看來,確實是天方夜譚。
有人可能質疑,蔡元培一生在教育系統裡工作,撐死算是高級教書匠。會不會本身的收入就買不起房呢?事實並非如此。當年李大钊在北大任教時,一月的工資為140銀元。按當時北京的物價水平,一塊錢可以買半袋(一袋為44斤)上好面粉。140銀元,可以讓一個五口之家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民國時期,國家對於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驚人。學者、教授絕對稱得上高收入人群。作為北大校長的蔡元培,一月的工資高達800塊銀元,為北大最高。
至於蔡校長每月這800銀元工資是如何花銷的,蔡元培之子蔡懷新對此做過解答。原來蔡元培當北大校長期間,收入多,支出也多。工資除了購買中外圖書典籍外,還用來捐助社會公益事業及接濟有困難的親友、學生。他的社會兼職雖多,但多數兼職是掛職盡義務,不但掙不到錢,有時還要捐款。關於住房,蔡懷新說,蔡老在老家紹興,是有一座老宅,但外出後從未回老宅住過,老宅也歸蔡氏叔伯子侄居住了。因此,蔡家老小,也就隨蔡元培任職之地變動而不斷遷租。因此現在全國各地的蔡元培故居,無一例外都是蔡元培租住的房子。他的書籍分別存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沒有一個集中安置的地方。
在他70歲壽辰前夕,蔡老原在北大的同事胡適、王星拱、丁燮林、蔣夢麟,學生趙太侔、羅家倫等人倡議集款為他建一所住宅,這一建議得到數百人響應。蔡元培對諸君的愛戴也“拜領厚賜”,並沒有矯情地推辭。但終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未能實現。
簡樸的家
功績:五四運動司令部
蔡元培先生一生四海漂泊,僅在北京,就搬過三四次家。之所以將如今的東堂子胡同75號定為故居,是因為這座小院既見證了蔡元培振興北大時的春風得意,也經歷了大校長被迫離職時的傷心落寞,更醞釀了五四運動的起承轉合。
蔡元培到北大之前,那裡的校風可謂烏煙瘴氣。當年光顧八大胡同最多的,就是“兩院一堂”的客人。“兩院”是指民國國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而“一堂”指的就是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這裡的學生多是前清的遺老遺少,或是官二代、富二代。當時社會都說北大:“遠看是座廟,近看是學校。進了裡頭才知道,一堆官員在深造。”諷刺犀利,可見一斑。
蔡元培上任後,勵志改變舊北大的惡習。他在北大組織了“進德會”,認為“私德不修,禍及社會”,意在以改變士風以影響社會風氣。蔡元培自己首當其沖,不置產業,沒有艷聞。以中國古代“士”的標准要求自己。
馮友蘭認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還偉大。當時北大不少的學生,甚至老師,都成了蔡元培的粉絲。東堂子胡同蔡家宅院,社會名流來往不絕,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919年的5月,東堂子胡同蔡元培的小院顯得格外躁動。這時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談判正在節節敗退,千裡之外的蔡元培在家中由擔憂到不安,最終轉為氣憤。5月2日,蔡元培走出東堂子,在北大飯廳召集學生班長和代表100余人開會,給他們講述了巴黎和會對中國不利的情形。蔡元培略帶亢奮地對學生說,這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號召大家奮起救國。全國政協委員何思源後來回憶說,他從來沒有見過溫文爾雅的蔡校長如此激動過。全場群情激奮,學生們個個熱血沸騰。大家於是決定在5月7日舉行示威游行活動。
但當時的時局可謂風雲突變,僅在蔡元培召集北大學生開會的一天後,也就是5月3日,北京政府密電在巴黎的中國代表,要求他們准備秘密在和約上簽字,此事是絕對的機密,對內外完全封鎖消息,國內民眾事先並不知道這件事。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知道這封密電內容後,立即坐馬車趕到東堂子胡同蔡元培先生家,將密電內容如實透露給蔡先生。蔡元培立刻在晚九點,緊急召集了北大學生代表來東堂子胡同開會。也就是在如今的倒座南房裡,蔡先生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學生。
這一夜,這座小院通宵忙碌,以北大為首的各學校代表,穿梭往來,籌劃對策。這座東堂子胡同75號,俨然成了學生運動的“前敵總指揮部”。第二天,五四運動爆發。
五四運動爆發後,不少的學生被捕入獄,甚至有生命危險。蔡元培怎能在家中靜坐,他再次走出東堂子胡同的書齋,聯合其他14所學校校長前往總統府、教育部、警察廳請願,要求釋放學生。當被捕學生終於返回北大時,蔡元培為他們開了熱烈的歡迎會,勉勵他們。本以為此事就可風平浪靜,怎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北洋政府當局將蔡元培視作眼中釘肉中刺,甚至派出了特務、密探,到東堂子胡同蔡府踩點,意欲行刺蔡元培,還要炸毀北大。蔡元培迫於各方壓力,提出辭去北大校長職務,雖然學生進行了“挽蔡運動”,但最終,蔡元培還是離開了北大。不知是否因為東堂子胡同承載了蔡元培太多的悲歡離合,不久後,蔡家搬出了這裡。
這些雖非蔡元培先生的舊物,卻也讓人觸物生情
幸運:起死回生垂范後世
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紅色的油漆大門比起當年,還要氣派了幾分。一進院子裡的五間倒座房是原來的客廳。不少北大師生來此拜訪,蔡校長都是在此接待的。往後走還有兩進小院,正房與廂房間有廊子連接,這裡當年是蔡家的住所,如今被當做了展室。
展廳裡一尊漢白玉半身像顯得十分醒目。兩側刻著毛澤東對蔡元培的評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展廳的右首,一間是蔡先生的書房,一間是臥室。房間內的布局,按照蔡元培先生居住時的樣子進行了布置。只是其中的擺設,都是館員從舊貨攤上淘回來的,已經沒有一件東西是原來的物品了。其實想想不難理解,蔡元培是租住在這裡,搬家時自然要給房東騰空房子,即使有東西剩下,也會被後面的租戶扔掉的。
解放後,故居變成了大雜院,住了十幾戶居民。雖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就定為了文保單位,但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和保護。院裡私搭亂建嚴重。據工作人員介紹,在2000年前後開發金寶街時,故居面臨拆遷危險。但最終,開發效仿歐洲保護古跡的思路,投資上千萬,由私人出資,政府指導,才算有了今天的蔡元培故居,供後人參觀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