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雙江
日期:2016/12/14 17:55:01   編輯:古建園林 2003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潼南雙江榜上有名。
評選中,星羅棋布的清代民居建築群,成為雙江成功跻身“國字號”歷史文化名鎮行列的關鍵“得分點”。專家稱,建築群規模宏大、古樸典雅,是“罕見的民族建築瑰寶”。
清代民居建築是雙江的一大亮點。品讀雙江,不能不從它的深宅大院開始……
相傳明末清初,雙江建鎮。客家移民楊氏舉家搬遷至此,開辦“川源通”商號,其生意遍及大江南北,遠達京、滬。經過幾代人的創業,楊家成為富甲一方的豪門大族。他們造就了“雙江像鋪網,撒到哪裡撈起來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這樣的繁榮勝景,而楊家人也把掙來的銀子在雙江購置了田產2萬余畝,營造豪宅大院數十座,供子孫享用。這便是遺存至今的雙江清代民居建築群。
小街窄巷,石階起落。行走雙江,透過那些灰磚青瓦,延續數百年的歷史文脈俯拾皆是,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到古鎮綿延的脈搏。
長約700米的“清代一條街”,樓台錯落,庭院深深。觸目即是的清代民居建築古色古韻,吱呀的木門一開,推開的便是一條穿越時光的小徑,長如歷史,深入歷史……
雄踞街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氏民居”,正是這歷史中閃亮的一筆。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用“瑰寶”一詞形容其價值。
叩響厚重的大門,“楊氏民居”恍如一本歷史巨著,百年輝煌歷久彌新。中軸線上,6重大門層層延伸,其層次豐富、外虛內實的建築效果,無不顯現出古鎮特有的歷史文化風貌和巴渝遺韻。在這座宏偉院落中,有大小房51間共108門,由七間三進組成。宅內各進獨立成院,又能通過廊道與其余各進相通。每進均有天井,盡植珍稀花木。全宅共有雕鑲精美的大型隔扇漏窗400余扇,柱礎,雲托,掛落,圖案精美,讓人流連。
“楊氏民居以"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而不貴纖巧爛熳"的民居特色,彰顯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家"的情愫。”有專家稱。而這座極具氣質的宅院,也已成為潼南乃至重慶的古宅名片。《凌湯圓》、《閃亮的馬掌鐵》、《楊尚昆生平》等多部影視作品均在此拍攝。
在雙江,像楊氏民居這樣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至少有10處。“長灘子大院”、楊闇公烈士舊居“郵政局大院”、“興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永綏祠”、“禹王宮”……這些深宅大院、吊檐板門、垂柱花窗,在經歷數百年風雨後,仍以頑強的生命,維持著沁人的古色、古香、古韻,流淌出深厚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內涵。
有學者贊歎,“雙江古民居既是現實和歷史的人文空間,又是物質和精神的家園,是集建築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工藝美術等多學科為一體的大型立體巨作。”
紅色雙江一座建築就是一部歷史
一座歷史文化名鎮,不僅是建築外在風格的彰顯,更需要文化的內涵、文脈的傳承、人文的環境和孕育出來的人文精神。
楊闇公、楊尚昆、楊白冰……雙江的文脈,便深含在這一個個名字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的一座建築,就是一部紅色歷史。
沿“楊氏民居”步行100米,有一座穿斗懸山式清代宅院,正門口,“楊闇公同志舊居”幾個字熠熠生輝。這便是楊尚昆、楊闇公少年成長的地方“郵政局大院”。
走進大院,透過歷史的窗口,楊闇公兄弟當年在此賽詩作文的情形仿佛就在身邊。1992年,這裡辟為楊闇公烈士陳列館,21個展室,館藏資料翔實豐富,見證了楊闇公短暫而光輝的人生。
“郵政局大院”是楊尚昆祖父楊傳鼎分家時所建,因早年在此設立過郵政局而得名。楊尚昆的父親楊淮清繼承家業後,把祖上“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作為治家和教子的良方。他設私塾,請來老師管教子女;他創辦關帝廟小學,使楊闇公兄妹等成為該校的第一批學子。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家庭教育,特殊的環境,注定了楊家兄妹的命運要與所處時代和人民的悲歡離合緊緊地連在一起。
翻開楊氏族譜,你會發現從“郵政局大院”走上革命道路的遠不止楊闇公、楊尚昆、楊白冰三兄弟。
大哥楊劍秋曾任四川靖國軍川北總司令部游擊司令;二哥楊衡石為中共潼南縣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九妹楊淑儀曾任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還有六妹楊義君、六弟楊尚侖、大侄女楊肇蘭、侄女婿劉披雲……“郵政局大院”先後有12人參加中國共產黨。難怪1978年楊尚昆在接受四川黨史研究室采訪時說:“那時我家就可以成立一個支部。”
時光流逝,精神注入心靈,讓這些紅色建築浸染著雙江的精神和靈魂,更顯生機煥發,光彩飛揚。
人文雙江濃縮巴蜀近代革命史
“人以文傳,地以人傳”。走在雙江,透過各具風格的民居建築傳遞的深厚文脈,就像品讀一部巴蜀的近代革命史。
“大塘府第”裡走出的楊寶民,1911年即參加黃花崗起義,被清廷通緝並查封了雙江的祖業。護法運動中,他又在雙江組織四川靖國軍,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北伐革命時期,楊寶民任國民黨四川省黨部駐武漢代表,因支持北伐再次遭到反動軍閥通緝。
在“楊氏民居”中,三代均有飽學之士。楊仲瑚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法律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獲法學博士。回國後歷任上海地方法院院長、上海公共租界特區法院院長、上海法政大學校長。去台灣後,又任台灣高等法院院長。楊仲湖在上海任期中,對共產黨的地下活動頗多支持,對上海收回租界法權也貢獻良多。
此外,“禹王宮”裡,昔日靖國軍川北司令部的遺址猶存;“楊氏民居”內,黨領導下的“雙江起義”舊址尚在;“永綏祠”中,中共潼南第一個黨支部機關也已修復;“郵政局大院”裡,1928年四川省委遭破壞後,省臨委在此籌建的舊址仍有跡可尋;“關帝廟”內,川東特委(即中共重慶市委)派來的女青年鄉村服務隊在雙江進行抗日宣傳的舊地,依稀可辨……
徜徉於這些人文景觀,聆聽著先賢們的遺聞轶事,就如穿過時空的隧道。雙江,便在那些激情燃燒的記憶中,閃耀出直抵人心的精神和力量。
推薦閱讀:
林寨古村通過民族建築旅游文化目的地初審
微博傳百年辛亥遺存慘遭扒毀 文管澄清是拆修
桓台農民愛上手工雕刻 巧手微縮古建築
休寧三千萬巨資整治千年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