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黃埔古村
日期:2016/12/14 17:39:07   編輯:古建園林黃埔古村
“黃埔”一名往往和黃埔軍校、黃埔開發區和黃埔港聯系在一起。其實它起源於汪洋中一個叫黃圃的孤島,從秦時起各姓在島上聚族而居,始有村落。明初因陸地面積不斷增大,改名為黃浦,明末又改為黃埔,並沿用至今。從名字的更迭中不難看出黃埔村地理環境的變化。
在廣東乃至整個中國,再也沒有一個村莊能象黃埔一樣在歷史上發揮過如此重要的作用了。黃埔村位於廣州海珠島東部,瀕臨珠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這裡的醬園碼頭設粵海關黃埔掛號口、稅館、夷務館,從此商船雲集,黃埔村逐漸成為一個幾千人的港口。
1757年,因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在此後的八十多年裡,廣州一直處於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地位,黃埔村也因此成為世界貿易大港而走向繁華的顛峰。
1842年,清政府與鴉片戰爭交戰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五處通商口岸。廣州的龍頭地位逐漸被上海取代,醬園碼頭也因日漸淤淺,於同治年間(1862-1874年)遷址長洲島,近兩百年輝煌的歷史就此終結。
《粵海關志》中的黃埔古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其鼎盛的八十多年裡,共停泊外國商船五千多艘。美國的中國皇後號、瑞典的哥德堡號、俄羅斯的希望號和涅瓦號、澳大利亞的哈斯丁號均有幸見證了西方對華貿易的這一黃金時代。
三百多年後的今天,走在黃埔村的古街舊巷中,雖然難以尋覓這個世界大港留下的歷史痕跡,但是一百多座氣勢恢弘的古建築仍能喚起我對一段輝煌歷史的追念。
黃埔有馮、梁、胡、羅四大姓。曾有宗祠三十五座。現存十七座宗祠、三間家塾、三座府邸。村中原有玉虛宮、華佗廟、聖母宮、天後廟、洪聖殿等廟宇,只有玉虛宮因文革時用作村衛生院而得以保存。
2006年,廣州耗巨資在村裡修建了不倫不類的黃埔碼頭仿古景點,以迎接同樣仿古的哥德堡號,其實真正的碼頭遺址在景點西北五百米處。黃埔古港與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主會場——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這兩個對外貿易的窗口分別坐落在琶洲塔的東西兩端,歷史的巧合莫過於此。
位於敦庸街的“日本樓”是馮佐屏為其日本妻子修建的。馮佐屏1900年到日本求學,後經營字畫生意,並與日本政要的侄女相愛,政要將一把寶刀送給他們做新婚禮物。1924年,馮佐屏夫婦攜子回黃埔村築巢定居。廣州淪陷後,黃埔村民抵抗日軍,日軍入村後准備放火燒村,馮妻取出寶刀喝退日軍。方圓幾裡內的村莊得以保全。後來馮佐屏長子馮國洪也娶回一位日本妻子,中文名叫陳四妹。1941年陳四妹隨夫來黃埔村定居,入鄉隨俗大半生,直到2006年去世,留下了黃埔村兩代日本女人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