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

日期:2016/12/14 17:42:17      編輯:古建園林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

    “巍巍武當展雄姿,千年古剎煥新顏”。凡是來過永昌縣武當山的人,都有一種同樣的感覺:“武當山變得真漂亮!”的確,金碧輝煌的古建築群氣勢磅礴;蜿蜒曲折的青石台階層層疊疊;婀娜多姿的林木蔥茏茂密……這些景致,是永昌縣搶抓機遇,大力開發建設北海子濕地風景區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包括武當山、獅伏山、水雲山、北海子公園、溢香園和西湖濕地,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因此而得名。景區內有自然純樸的濕地古樹、縱橫交錯的泉眼小溪、交相輝映的山巒河流、遙遙相望的唐寺明塔;有千年古剎武當山和唐代“第一禅林”北海子公園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有以200多個泉眼匯聚而成的金川河流、北海子濕地和水雲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生態文化,有以北海子保衛戰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有以“四月八”廟會和“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這塊沉睡了幾十年的風水寶地,在永昌縣歷屆領導班子的精心呵護下慢慢蘇醒,開始了她從默默無名到令人驚艷的“蛻變”之旅。

    決策景區發展的導航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決策才有發展。當我們徜徉於北海子公園享受美景的時候,也許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是一片廢墟,在上世紀70年代建過學校、辦過工廠。1982年永昌縣人民政府為給廣大居民提供一個休閒娛樂的活動場所,決定在這裡建設北海子公園,相繼成立了北海子公園管理所。北海子景區的新生命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2009年5月,縣委批轉縣政府落實了《政協永昌縣委員會關於加快推進北海子武當山景區綠化和建設的建議案》。

    2010年9月,永昌縣委決定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北海子景區建設領導小組。

    2010年12月,縣委、縣政府結合政府機構改革,在北海子公園管理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北海子景區建設辦公室,調整配備了新的領導班子。

    2011年5月,永昌縣人民政府頒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北海子景區保護的公告》。

    2011年12月成立了北海子村1、2、3、5社城中村改造工作指揮部,專門負責景區內329戶、831名農民、2600多畝土地的拆遷、安置、補償工作。

    2012年4月5日,縣委常委會研究並原則同意縣政府提交的《關於舉全縣之力加快推進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2年4月11日,縣人大常委會做出了《永昌縣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快推進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設的決議》。

    2012年4月28日,縣政府印發了《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設集體土地征收及房屋拆遷補償方案》

    自2009年以來,永昌縣委、縣政府先後召開6次常務會,8次縣長辦公會,12次北海子景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做出了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設具有前瞻性的決策10項。並向全縣人民承諾,利用3——5年時間,舉全縣之力,融全民之智,多渠道籌資3億元左右,力爭到“十二五”末,把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成精致獨特,內涵豐富,省內一流的濕地公園、天然氧吧、避暑勝地和文化長廊。

推薦閱讀:

溫州泰順廊橋

邵武和平古鎮

湘西黔陽古城

湖南新寧五大古建築群落


    綠化景區發展的引擎

    駐足北海子濕地風景區,人們會情不自禁地為一片偌大的人工綠化帶驚歎不已。東西長5公裡的綠色屏障連綿起伏,面積近5000畝的巖石山體綠樹臨風。這是永昌縣近年來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永昌取得的豐碩成果。

    “在這裡種活一棵樹,比撫養一個娃娃還要難……”近年來,負責這裡植樹的縣林業局副局長郭玉菊指著武當山和獅伏山發出內心的感歎。山高坡陡,地質堅硬。上世紀90年代前,這裡是一片不毛之地。

    ——破解缺水難題。1998年,永昌縣委、縣政府爭取金川集團公司動力廠的大力支持,在武當山下新打機井1眼,架設供水管網1.5公裡,完成武當山綠化面積300畝,實現了借用地下水綠化武當山的夙願,破解了制約綠化工作的瓶頸問題,開啟了綠化武當山的先河。

    成功的經驗得到了發揚。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北海子景區“三山”(武當山、獅伏山、水雲山)近5000畝的綠化用水,全部以提灌形式完成。其中:武當山通過二級提灌的形式將地下深井水引向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體進行林木澆灌;獅伏山通過一級提灌的形式將金川河的水流引向垂直高度400米的山體,滿足灌水需求;水雲山經過多年的探索,實現了曾經通過自然落差利用縣城污水澆灌到現在利用提灌工程,將二壩引洪渠的水引向綠化區域的跨越,使2500多畝的林木得到了涓涓清水的滋潤。

    ——破解種植難題。武當山、獅伏山屬褶皺斷塊山地,山體均為斷層巖石,山高坡陡,山體傾斜度平均60度左右。在這裡植樹,最難的是挖坑換土,首先用鐵錘、鋼鍬、甚至用挖掘機在巖石層面打開長、寬、深分別為80厘米見方的樹坑,挖去裡面的石塊,然後先人工背運再大卡車運往山腳下的肥土填滿樹坑(每個樹坑約需培土150公斤),進行噴灌澆水,澆灌一周後才能植樹。

    為了保證植樹質量又不贻誤最佳時間,在景區“三山”植樹采取隔年植樹法,破解種植難題。即:頭一年秋天由縣林業局負責完成規劃、招標、挖坑換土、管網架設等工作,第二年春天完成保墒水澆灌、種植、校正、培土等程序。據縣林業站站長張永山介紹,種植一棵松樹的代價約500元左右。

    ——破解資金難題。對於一個財政狀況緊張的縣份來講,這個投資數也不能不說是下了很大的決心。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向上爭一點,自己籌一點,社會集一點”的方式籌措資金。即:一方面向上爭取生態項目資金,一方面壓縮開支,從有限的財政中擠出一些資金。同時,自2009年以來,每年動員縣城機關干部和離任老干部、團員青年籌資籌勞,義務植樹。全縣3300多名機關干部累計捐資260多萬元,離任老干部和團員青年約2000多人次參與義務植樹,破解了資金短缺的困難。“幾年來,景區“三山”綠化投入資金2800多萬元,面積近5000畝,栽植各類苗木近100萬株,架設的90多公裡供水管網,足足可以從永昌通到武威了。”永昌縣林業局局長張得道說。

    規劃景區發展的方向

    曾幾何時,永昌的北海子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自然村。如今的北海子,已被規劃為一個集宗教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景區。

    2011年,永昌縣籌資160多萬元,邀請陝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專家、學者深入北海子濕地風景區,詳細了解其文化淵源、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深入細致地研究了北海子濕地風景區發展潛力和開發建設的必要性。在他們眼裡,北海子濕地風景區既有發展宗教文化旅游、生態觀光旅游、避暑休閒旅游、紅色旅游、節會旅游的優越條件,又有近靠縣城的區位優勢,旅游開發潛力巨大。

    綜合專家們實地考察的情況,陝西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僅用半年時間,以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充分利用北海子濕地風景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編制完成了《甘肅永昌北海子濕地風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經永昌縣邀請省、市、縣專家、學者評審後連同環評資料呈報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規劃將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成武當山宗教文化旅游區、泉域濕地自然觀光區、北海子公園古典園林休憩區、溢香園避暑游樂區和水雲山森林風景區等五大功能區。同時,依據本規劃,景區內的西湖路、文景路、漢苑、漢城、西湖水岸、沙棗林景觀設施及旅游度假別墅、生態文化公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分別委托上海、湖北等地的建築設計單位進行規劃設計,部分設計方案已通過評審。北海子濕地風景區建設的宏偉藍圖逐漸清晰。

推薦閱讀:

溫州泰順廊橋

邵武和平古鎮

湘西黔陽古城

湖南新寧五大古建築群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