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盛京宮殿

盛京宮殿

日期:2016/12/14 13:31:09      編輯:古建園林

大政殿系八角重檐亭子建築

    盛京宮殿又稱奉天宮殿,是清代入關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朝的宮殿,占地6萬余平方米。全宮分為三路。中路為大內宮殿,依中軸布置了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和清寧宮。崇政殿為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清寧宮為帝後的寢宮,該宮西半部為祭神之所,按滿族規制沿南、西、北三面砌築萬字炕,宮外東南角建神桿(索倫)。東路為外朝大政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大政殿前為長約140米的縱長形廣場,廣場兩側呈八字形開敞式排列五對方形單檐小殿閣,稱十王亭,為左右翼王及八旗大臣列朝辦公的地方。十王亭的八字形排列增加了廣場的透視感,產生更加縱長的視線錯覺,感到建築圍合空間更為廣闊宏大。西路以收藏《四庫全書》副本的文溯閣為中心建築。

    盛京宮殿不如北京宮殿規模宏大,平面布局也未形成雄偉縱長的軸線,但從這組建築中可清晰地看出清代早期建築已注意博采眾長。如大政殿及十王亭的外朝布局即是後金時代以軍事部落組合為政權基礎的一種反映,八字形布局及方形建築形體亦可說是軍帳、營房的遺風。清寧宮建在高台上的布局方式和室內建造萬字炕,亦與女真人的生活習慣有關。另外,盛京宮殿中也表現出相當多的蒙古族及藏族建築的影響,如殿堂建築的方形檐柱與托木式大雀替、龍頭式梁頭、梵文圖案的井口天花、柱頭上的獸面雕飾、崇政殿及大政殿外檐裝飾上藏式“金剛結”邊飾等皆是。盛京宮殿建築屋面大量用黃綠剪邊作法,墀頭、牆腿子全為琉璃磚,垂脊、搏風琉璃磚上浮塑藍色行龍等,皆是博采眾長所形成的一種藝術風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