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州城郭考略
日期:2016/12/14 10:57:29   編輯:古建園林
府州北城
府州東城
府州西城
府州南城
府州外城
府州外城瓦片
文/張育豐 圖/馬子亮
府州城在府谷縣府谷鎮東部,唐武德年間設府谷鎮,天祐七年(910)升鎮為縣,次年設府州。府州城建於黃河邊的小山崗上,城牆依山勢而建,大致呈靴狀,周長2320米,共有四個大門和兩個小門,城門上均有城樓(今已毀),其中大南門和小西門外建有甕城。府谷縣城的修建,康熙《府谷縣志》雲:“府谷縣城池始建未詳。”乾隆以後諸志亦含糊其辭:“應在唐宋間”,或曰“約築於唐宋間”。折氏駐防府州的輝煌時期,重權在握,是築城的好時機,故府州城始建,最有可能是後周時期(951—960)折從阮、折德扆父子任職的時候。
縣城,即縣級行政機關所在的城鎮。古來有縣就有城。
府谷的建置,始自唐代。當時,黨項羌族折氏遷徙府谷。至唐末,其首領折宗本在藩鎮割據中崛起,被任命為振武(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軍緣河五鎮都知兵馬使。其子折嗣倫,被沙陀人晉王李克用收為帳下,“凡力所不能制者,屢命統之。而能輯睦招聚,橫捍西北二虜,封上柱國,以其地為府谷鎮。”
當時,府谷僅為小鎮,隸屬麟州。道光《榆林府志》卷四:“鎮子峁,府谷縣城西二十裡。平坦處多牆壁遺址,當即古之府谷鎮。”遺址在今府谷鎮溫李河村之西轉龍灣山梁上,遺跡尚存。
府谷建鎮之後,沒有也不可能築有城垣。至“後唐莊宗天祐年,有河朔之地,將興王業,以代北諸部為邊患,於是升鎮為府谷縣,八年(911)……诏:以府谷縣建州……尋以契丹與小蕃侵擾,移州於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
那麼,府谷築城應在天祐八年(911)建州,遷至留得人堡,即現今府州城所在地之後,而且在人力、物力、財力最好的時期。
那時,府谷緊鄰契丹、西夏,屢為侵擾;且邊塞之地,蕃漢雜居,蕃部叛復無常;又是良馬貿易中心,朝廷依賴折氏供給戰馬。由於其戰略地位緊要,由鎮而縣,由縣而州,由州而軍,最後升為節鎮。宋廷便倚重熟稔邊情的新興地方勢力折氏,世守斯地,世襲府州,“用其部曲,食其租入。”二百余年間,折氏總攬軍政大權,凡七世十四人。一個無名的邊鄙之地一下扶搖直上,成為當時的“特別行政區”。由是觀之,建築府州城者非折氏莫屬。
既然如此,那麼,州城建於何時呢?先看以下史料:
乾德元年(963),(折德扆)敗太原軍於(府州)城下,擒其將楊璘。
——《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傳》
慶歷(1041—1048)中,元昊兵攻麟州不克,進圍(府)州城。城險且堅,東南有水門,崖壁峭絕,且阻河,城中矢石亂下,賊轉攻北門。
——《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傳》
(慶歷二年七月)寇至,圍數重,城中震恐……城依山不汲井,汲於河……北城(府州城北門城牆)素庳,賊趨之。眾議棄,專保南城(府州城南門城牆)。公持不可,曰:攻者拙也。吾之前人,初城於此,比之金湯……補庳增高,矢石如雨。元昊躬督戰,攻其西門……城上軍合噪,元昊遽引兵越嶺而西。
——《折繼闵神道碑》
從以上史料知,乾德元年(963)之前,府谷已有城垣。對城池的形制以及城周地理形勢作了描述,說明當時業已具備“比之金湯”的防御系統。
確如折繼闵所述,府州城險峻且堅固。北城一線咽喉,東、西下臨深澗(甘露溝、馬家溝),南阻大河,正南門迤東高懸崖上,迤正西門,更石崖崇聳,當與鐵葭州匹雄。然而,《宋史》卷三二六《張岊傳》中卻寫道:“城西南隅庳下”,與今城抵牾。這是怎麼回事呢?
鄭居中手輯乾隆四十二年《府谷縣志》卷二這樣寫道:“今城系明時收小三分之一”,“見城外西南隅半裡之劉家峁有古城牆址”——“本古之永安軍榮河郡城”。經勘測,城牆“計長十六丈,厚丈余,其下迤南相接處,地勢實較庳下,與張傳相符。”還發現水沖出半口大破鐘,“此水沖鐘處系古之鐘樓可知也。”
乾隆志所說的劉家峁,即府州城之西,跨馬家溝而過的今陽坬(楊瓦)村。陽坬而南,一面緩坡,一直向下,直到今縣政府所在地的黃河畔的平川,昔稱劉家川(因劉家峁而名,古渡)。這就是張傳“城西南隅(城角)庳下”的所指。因為五代時陽坬包括在府州城內,陽坬的古城牆是那時府州城牆的延伸。
數年前,本地文史工作者曾考察過陽坬古城牆及鐘樓遺址,並撰文記述,是對這段歷史的印證,然而有人由此而認為,楊瓦(陽坬)城牆系另外一城,並作出北城是舊州城,即楊瓦遺址;南城是新州城,即現在的老城的論斷。即使如其所言,陽坬曾經有過一座古城,府州城與陽坬也是東西方向,何來“南北城”之說?顯然是主觀臆斷,有悖於史實,不靠譜的。
從折繼闵“吾之前人,初城於此,比之金湯”一語我們可以知道:既謂“初城”,言外之意必有後築之城。“初城”系其“前人”所築,即折繼闵的先輩——祖父折御卿(958—977),曾祖折德扆(917—964),高祖折從阮(892—955)。三人中,折從阮、折德扆父子猶為榮耀,至後周顯德元年(954),分別領有邠州、永安軍兩節鎮,“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至周末,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折從阮並加兼侍中,為後周顯貴。折氏之盛極於此,這是折氏駐防府州的輝煌時期。重權在握,是築城的好時機;到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折氏勢力便式微了。
再者,從那時周邊環境看,府州處於契丹、北漢交界,易受夾攻,離後周都城(開封)又遠,城垣作為軍事防御的重要設施,府谷又是州、節鎮治所,當此時候,構築一座保境安民、抵御外侮的邊城,切切為形勢所迫。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府州城始建,最有可能是後周時期(951—960)折從阮、折德扆父子任職的時候。
由於外族頻頻入侵,城垣屢遭破壞,始建一百多年後的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三月庚申,知州折可行、通判梁子雅繕葺城壁,民兵安居,賜诏獎之。”之後,歷代均有修葺,因而牆垣至今完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州,鄜延一彈丸之地”,建縣早,建城亦早,外族雖頻頻侵擾,卻能保全一方,“豈府州之固,獨異於鄜、延、綏、宥哉?誠得其人(折氏)世守之故也。”完全有賴於折氏二百余年間的經營;切實基於折家將保城才能保家的誓死捍衛與嬰城固守,其功勳“可與延州韓、范先後媲美矣。”“今雖年久代湮,而府州人之讴思功績,至今猶建專祠(折公祠),勳銘旆常,春秋血食綿綿弗替者,固所宜也。”陝西橫山學人曹穎僧所言極是,可惜折公祠“文革”被毀。
如前,折繼闵既雲“吾之前人,初城於此”,那麼,府州後築之城即外城在何處呢?又因何而築,由誰修築的呢?乾隆四十二年《府谷縣志》卷二寫道:“又考宋張旨傳:‘州依山無外城,築之垂成’雲雲。今按:五虎山北迳玉皇閣(即俗稱玉帝樓)西有石砌牆址,此當即旨築之外城。”民國《府谷縣志�地理志》有雲:“獅子梁在縣城北門外一裡處,為縣治之主山,左為洞兒墕(即獅子梁左下的墕壑)。宋時通判張旨所築府州外城之北門也。”道光《榆林府志》卷五進一步寫道:“府谷西北山梁有土城牆一道,袤長六裡八分,環城兩面……張旨所築之外城也。”(按五虎山玉皇閣、洞兒墕、獅子梁由東而西,彌迩相連)
寫到這裡,有必要交代當時官吏設置的沿革。
府州自後漢天福年間(936—941)建永安軍,以折從阮為節度使,至淳化五年(994)後不再使用,其行政長官改稱知州,任免權也收歸中央政府,並派通判,協助和牽制折氏知州。宋明道(1032—1033)年間,朝廷任屯田員外郎張旨通判府州。
《宋史》卷三○一《張旨傳》詳細記述了張旨任期內構築府州外城的原委。
府州城依山而建,原無外城,易被敵包圍。張旨將築外城。州將以為州城據險,敵必不來。張旨不聽。然而,城將告竣,西夏大兵至。張旨命令士卒聯巨木填補缺口,並部署弓箭手守衛。一連數日,城內外音信隔絕,人心惶恐。為了鼓舞士氣,張旨假托皇帝诏令,將國庫中數千絲絹賜予築城士卒重賞。士卒遠望東方(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高呼萬歲,一片歡騰。城外夏兵以為朝廷救兵至,局勢始有緩和。
城內無水井,有東南二水門,居民汲河水為飲。一旦被控,“民乏水飲,黃金一兩易水一杯。”夏兵這次圍城,悍然切斷水路。張旨夜開城門,率兵出擊,夏兵略有退卻。又命令官兵壁立水路兩旁,保護百姓出城取水,並挖掘渠中爛泥,覆蓋於積草上。敵兵遠望,以為水源充足,從而松懈。張旨督察居民,登城力戰,敵兵死傷甚眾,遂解去。由於張旨長於謀略,御敵有方,州城得保,以功遷都官員外郎。
張旨雄才大略,骁勇善戰,范仲淹、歐陽修極為賞識。歐陽修曾保舉他出任麟府路沿邊都巡檢。他在《舉張旨代王凱扎子》中寫道:“伏見河東提點刑獄、職方員外郎張旨,為人有心力,膽勇,才干可稱。”並特別指出:“先在府州,經第一次圍閉,倉卒之際,應變有謀,至今府人思之不已。”因為張旨築外城時擊退元昊一役,他懇求“特出聖恩……令代王凱,庶幾緩急可捍邊防。如蒙朝廷擢用,後犯正入己贓,及邊事敗誤,臣並甘同罪。”憐才之意溢於言表,亦見修築府州外城之重要。
為了印證文獻,筆者按圖索骥,多次考察了府州外城遺址。
外城順山構築,府州城通往高家窨子大道穿城而過,將外城分為東、西兩段。東段位於府州城北門外獅子梁上,東起五虎山玉皇閣隔溝之西的半山坡,一直西向。西段在西梁村聚落之南的城圪梁(小地名)上,從馬家溝後溝沿山脊而上,通過該村通向縣川的大道,一直東向。
外城全長約四五華裡,基本完整,除溝壑外,無斷線。可惜西段城牆,2011年房地產開發時被毀。城牆外側陡險,高度多在二丈左右,自溝底計,在三丈以上。牆體夯土版築,每層四寸多。坍塌土層上,有直徑約二寸、深一指的夯印。牆體中雜有磚、石、瓦礫和陶、瓷器皿殘片。獅子梁城牆大道之東的斷面上,有數條呈水平層杏子般大的煤核帶,間有爐灰。城內閻治成老人和西梁村村民任富財老人曾告訴筆者,這是古城牆,牆下曾發現過瓶、罐、盆等器物,還有朽木等。
張旨抗西夏築城事,《宋史》本傳中沒有確切年份,記在“明道中”、“元昊反(1032)”之後,結合文中“城垂成”等記述,府州外城的修築,應在北宋仁宗明道(1032—1033)年間,晚於“初城”修築的後周(951—960)約80多年。
“初城”,外城,南北相望,輔車相依,歷史上成為保衛府州的堅強屏障。
來源:榆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