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秦始置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歷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明清兩代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裡。
歙縣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阆中並列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主要看點
歙縣境內有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新安江山水畫廊、雄村等知名景點,其境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還有許村鎮、漁梁村、棠樾村。歙縣管轄下的溪頭鎮藍田村等一大批古村莊亦保留著千年古貌,是探訪明清古建築的好地方。
歙縣既有神秘的皖南民居,巍峨的古牌坊,璀璨的徽派盆景,也有不輸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詩畫風光。與此同時,還有精美的徽州菜系和誘人的風味小吃做點綴,俨然是一個充滿古意與傳奇色彩的“味道小城”。
細品小城
徽州古城生趣盎然

先別說練江、新安江橫貫全境的歙縣多麼的風光迤逦,單是在歙縣約二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分布著許國石坊、棠樾牌坊群、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等眾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足以令人驚歎。說歙縣是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並不為過,而這座博物館的最可愛之處,還在於充滿了最真實的生趣。
古徽州人傑地靈,燦爛輝煌的徽州文化至今被津津樂道。鐘靈毓秀的徽州古城至今仍是城市的商業和生活中心,牌坊群周邊的徽州古民居布局典雅,古橋、古塔、古巷、古壩、古牌坊交織成一幅古樸的卷軸,而每天飯時,袅袅的炊煙緩緩升起,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幅延續了千年的深遠流動的生活畫卷。
進入歙縣縣城,來到高高的古城牆圍住的徽州古城,走近舊時徽州府官員辦公與休閒的徽州府衙,借助導游的指引,聽聽“知府斷案”的正堂前古人擊鼓鳴冤的故事,看看當年龔自珍親自栽下的已經亭亭如蓋的桂花樹,摸摸府衙內依然光可鑒人的明清紅木古家具……歙縣遺留著不少古徽州府的遺存,從中可一窺徽州文化的原貌。
古代徽商從漁梁古埠起航,又從四面八方將繁華匯聚於古徽州。徽州古城內的徽州府衙與古舊的民居十分和諧地相依相伴。
城內斗山街在明清兩代曾是徽商巨賈聚居之所,今天的斗山街則成為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所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路面,宛如戴望舒筆下的“雨巷”。街兩旁散布著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建築及古跡。
而徽州古城內聲名最響的,則是建於明萬歷年間的許國石坊,這是國內罕見的明代大型石牌坊和全國現存唯一一座八腳牌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雕飾華麗的許國石坊歷經四百余年的風雨,已成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坊上所有題字均出自許國門生——書法家董其昌之手。

牌坊之鄉故事成林
素有“牌坊之鄉”美稱的歙縣,明清時期建造的石坊達250多座,遍及全縣各地。如果仔細駐足,可以在每一座石坊下聽到不同的故事,它們似乎無聲地講述著曾在這片大地上發生的悠悠歷史。
千百年來,歙縣林立的牌坊屹立在天地間,俨然是古徽州文化的圖騰。
在歙縣的眾多牌坊中,以較成規模的棠樾牌坊群最知名,這裡常被作為描寫古徽州人民生活和歷史的電視劇的取景地,其所在的棠樾村,自宋元以來已綿延了八百余年。
棠樾村的七座牌坊,明代三座、清代四座,每一處雕刻細節都精美絕倫,徽州石雕的高超技藝於此可見一斑。由於幾乎全用歙縣青石雕刻建造,令整座牌坊越發顯得器宇軒昂,且兼具堅固耐用的實用功能。棠樾牌坊群與其周邊的鮑家祠堂、鮑家花園融為一體,更顯飽滿及立體。

山水畫廊映徽韻
“深潭與淺灘,萬轉入新安。”新安江作為古徽州文明的搖籃,其本身也如深刻隽永的美人,千百年來,溫柔環抱著歙縣,靜靜呈現著醉人的靈秀氣質。
新安江山水畫廊山水交融,在歙縣境內全長約百裡,兩岸青山相擁,村落點綴其間,粉牆黛瓦的徽派民居與四季變換的花草樹木彼此襯托,獨特古樸的徽文化氣息與自然風光及古村落的靜美交織在一起,令人浮想聯翩。
從古渡口登上游輪,船游新安江山水畫廊,可以最直觀地感受沿途的美景。行程中,還可以在登岸點下船,探訪沿岸的徽文化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