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古鎮,風情未減
日期:2016/12/14 10:57:29   編輯:古建園林
北緯30°14′,東經122°11′,這是岱山的地理坐標。在這東海一隅的岱山島西北角,東沙古鎮就座落在這裡。
古鎮是岱山最繁華的中心地帶,曾是岱山政府中心所在地。然而,隨著港口貿易的變化,古鎮的地理優勢漸漸淡去,它也被遺留在歷史裡,成為人們印象裡的“深閨”。不過還好,悠久的歷史、繁榮的經貿,讓它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
近年來,海島旅游開發的熱潮開始喚醒沉睡的古鎮。在舟山市日前確定的5個國際示范性海島的建設中,東沙古鎮亦位列其中,成為當地首批重點開發打造的海島旅游示范島之一。
是什麼吸引了各地游人的目光,又是什麼能讓古鎮歷久彌新?
說到古鎮,所有人第一站會去的必定是解放路的老街。青石板、老商號,濃濃的懷舊味道。不過,如果你是個願意冒險和探索的人,只要隨便走進老街的一個“枝桠”,那些未曾塗脂抹粉的建築就會走進你的眼裡。
漁鹽弄17號的俞家老宅,是清末民初“德茂魚廠”原址。老宅是一座集住宅與廠房為一體的建築,傳統木制結構,占地面積257平方米,建築面積387平方米。木構件雕刻精細,制作考究,樓廊為鶴祥軒,扶欄拷籐,欄柱車木直接承托撩檐枋,飾檐額。德茂魚廠主要加工大黃魚,腌制三鮑鳓魚等,年加工干制魚300余擔,是當時東沙有名的漁業加工廠。
東沙自由弄17號董家院落,為民國初期的建築,占地面積為153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屋面蓋小青瓦,正房為二層木結構建築。屋面整體仍為木質結構,雕梁畫棟,精雕細刻。
東沙和平路6號的岑家宅院,建於民國初,面積約726平方米,為四合院落。建築由明間、左右次梢間及左右廂房組成,8柱8檩,穿斗式結構,單檐硬山頂,左右廂房各3間。建築的東側廂房外現有6間街面房朝解放路,歷史上曾開過“永昌”米店,也曾被人租賃經營,50年代後開過旅館、印刷廠,現在則是“中共東海工委舊址陳列室”,靠背一間現為“東沙鎮文化研究會”辦公室。南面當中的正門在1949年刮台風時被毀,後修復至今。
岑家宅院具有民國時期建築的明顯特征。據了解,目前這幾所宅子已經被列為歷史保護建築。許是因為這樣,除沿街的陳列室開放以外,其他宅子的宅門緊閉,難以窺探,我們只能通過介紹腦補畫面。不過單從外看,高築的圍牆、厚重的大門、高高的門檻,以及那些讓人贊歎不已的飛檐和雕刻,足見當時主人的氣派。
如果說要尋覓東沙的老房子,找當地人帶路絕對是最明智的選擇,東沙人袁亞萍就是此行的向導。
袁亞萍以前住在“山墩”,買菜出行要走不少曲折泥濘的山路,很不方便。
如今,這裡取名“生產岙”,一條筆直的水泥路修得老長。因為少人居住,這裡的樹木長得極為茂盛。當我們想要拾級而上看某個院子裡栽種的花草時,“汪汪汪”狗狗的不友好讓人望而卻步。然而驚魂剛定就又釋然一笑——這才是真實的生活體驗嘛!
從生產岙回來,袁亞萍又帶我們到了位於古鎮的小學。袁亞萍說,以前接送女兒,為了讓來回的路不單調,她就會找各種弄堂“迂回”著回家,竟也發現了不少老建築。如果天氣好,尚住在這裡的老人會開著門,在院子裡靜靜曬太陽。你可以進去討一杯水,老人們自會告訴你關於這房子的過去。
近年來,民宿、青年旅社等逐漸走紅,老房子進行再造後推出的旅游住宿環境帶給人不一樣的體驗。日前,舟山又將古鎮與白沙島、東岠島、花鳥島、烏石塘,作為首批重點開發打造的海島旅游示范島,將引入歐洲海島小鎮的發展理念予以建設。如何將這些老房子合理運用,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延續這些歷史建築,讓文化留根,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有人把東沙傳統建築特點概括如下:
一是房屋錯落有致,所處地勢開闊,南高北低,有一定的層次感;
二是不少房屋建在海邊,帶有濃濃的“海味”;
三是建築種類多樣,集各地之大成而獨具特色,既有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築,宏偉氣派的宗祠建築,古樸典雅的廟宇建築,又有功能各異的商號建築,還有近代歐式建築;
四是建築用料特別講究,不少人家的廳院立柱大多是從福建北部山區運來的樟樹、柏樹等,廳院用平直石板鋪設,屋牆石料也多用大理石、花崗石等上等石材。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