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縣的藏羌文化走廊
日期:2016/12/14 17:43:03   編輯:古建園林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貿集散市場之一。震後第四年,浴火重生的理縣,處處生機盎然,人人幸福滿面;震後第四年,藏寨羌鄉洋溢著“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感恩奮進”的良好社會風貌。
今天,是全國網絡媒體看四川災區發展的第二天,我們行走在一條異彩紛呈的藏羌文化的走廊上,近距離感受理縣四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龍溪羌人谷
早上8:30分,我們一行從汶川縣城出發,10分鐘的車程,便來到汶川龍溪溝羌人谷,這也是記者一行在汶川的最後一站,這裡屬全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也是古代茶馬古道的主干道。不遠處一座近30米高的碉樓高聳在兩山之間,顯得非常有氣勢。我們從東門寨沿著一條奔騰的河谷拾級而上,進入到一個相對比較隱蔽的村寨,這就是給人幾分神秘感的羌人谷。據了解,2006年10月,這裡被汶川縣政府確定為羌族釋比文化原生地,又因為全鄉都以羌族人口為絕對主體,因此,在習慣上,龍溪鄉又被稱為“羌人谷”。
羌族文化分布全鄉各村,在地理空間上各有側重,形成互補。東門口匯集龍溪鄉各村羌文化重點形態,能夠快速展示羌寨人文風情、建築風貌。地震之後,這裡的碉樓基本上修葺一新,但依然具有濃郁的羌族文化特色,目前,這裡已成為龍溪鄉開發生態旅游的重點區域。
理縣桃坪羌寨
離開龍溪谷,不到10分鐘車程,即是理縣境內,當一陣震耳欲聾的鑼鼓聲想起,我們來到著名的桃坪羌寨,熱情的羌族人們跳起起了歡快的民族舞蹈,並為我們獻上了神聖的哈達。
桃坪羌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築群,其獨具魅力的碉樓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調”美名的地下水網、四通八達的通道和碉樓合一的迷宮式建築程式,被譽為“羌族建築藝術活化石”和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羌寨歷史悠久,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建築奇特,民風純樸,是古羌文化的典范和代表,2006年被評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名單,與“藏羌碉樓”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5?12”特大地震使國保單位桃坪羌寨受到了一定損壞,在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桃坪羌寨(老寨子)被列為羌文化搶救保護性工程,國家文物局先後投入8000萬元資金用於老寨莊房、古碉樓、寨門和暗道、地下水網、泰山石敢當、神秘的石砌符號、木制門鎖等113個單元主體的修繕工作。
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為更好地保護羌寨和發展旅游產業,結合湖南省援建工作隊提出的“承接歷史、保護歷史、創造歷史”的理念,圍繞申遺打造“古堡新寨”的建議,投入資金1.5億元,在新征的位於老寨旁的150畝土地上打造桃坪新區,規劃建設功能多樣,配套完善,科學合理的全國首個以古羌文化為主題的AAAA級景區,力爭建設成為中國西部的地標、大九寨精品旅游線中的一顆明珠和災後重建的典范工程。新寨總建築面積42167平方米,綠地率43.03%。全寨109棟建築在全框架、八級抗震的要求下修建,外牆以片石填充。在保證建築高質量、高品質的前提下,復制、傳承了老寨的古羌建築風格。
桃坪新羌寨的成功打造,無疑是對老寨的保護和開發,新老融合、新老存托,游客既可以感受老寨的古樸與厚重,也可以感受新寨的時尚和現代。
木卡羌寨
我們一行11:30分從桃坪羌寨出發,約10分鐘的車程便來到,木卡羌寨。木卡鄉木卡村是一個典型的羌族聚居村,木卡老寨“依山而居,壘石為室”,整個村落依靠自然坡度呈梯狀布局,高低錯落,被譽為“巖石上的羌寨”。
“5.12”大地震使這裡遭受了嚴重損毀。災後重建,理縣將全州重建示范村建設與農村綜合扶貧攻堅緊密結合,統籌推進,引導村民在農房重建時考慮旅游接待,讓新建農房集住宿、餐飲、娛樂於一體,不僅使村民自身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也為今後的經濟發展預留了空間。
幾代人做夢都沒有想到的自來水通到了每家每戶,清潔的太陽能、寬闊的柏油馬路、衛生室、文化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木卡村這個矗立在巖石上的古老村寨,如今已“蝶變”成了四川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極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新村,成為了藏羌走廊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甘堡藏寨
從木卡羌寨出發,大約半小時車程,便來到被譽為“嘉絨藏區第一寨”之稱的甘堡藏寨。甘堡藏寨古時稱為“甘堡甲穹”,意為“山坡上的百戶大寨”,整個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連、戶戶相通。甘堡藏寨歷史悠久,春秋戰國至晉朝屬維洲屬地;明代屬雜谷土司領地;清朝乾隆廢除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甘堡設苟桑二員守備。悠久的屯兵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古老的農耕文化、獨特的石頭文化,甘堡藏寨贏得中外游客青睐,成為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據了解,“5.12”汶川特大地震,千年古寨幾乎毀於一旦,藏羌地區僅存的百年守備官寨(桑氏)大部分垮塌。2008年8月,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視察甘堡藏寨時作出“原地重建,修舊如舊”的指示。國家先後投資4000萬元,按4A級景區標准進行重建。新建落成的甘堡藏寨及守備衙署更顯古樸、神奇、雄偉,旅游硬件設施和旅游服務功能大大提升。自藏寨恢復旅游接待以來,游客數量與日俱增,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
理縣人民醫院
理縣醫院是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的醫院,同行的記者們都不敢相信在一個偏遠的山區還有這麼現代化的醫院。占地31畝,近2萬平米的建築面積,二級甲等醫院的硬件配置,擁有潔淨處理、冷暖、供氧系統和螺旋CT、高壓氧艙、中央監護等多項先進設備設施……這是理縣老百姓從來都不敢想的事,今天在這個山區小縣變為了現實。
說起新醫院,雜谷腦鎮克增村村民李淑芳老人正在住院的兒子高興的告訴記者:“現在的醫院條件真是太好了,簡直就和成都的大醫院一樣。”
可以說,這是全國人民送給理縣災區人民的一份厚禮!
理縣七一中學
來到理縣七一中學,操場上正好有3個班的學生在上體育課,午後的陽光很刺眼,但一陣陣的涼風拂面,頓感舒適。
理縣中學是理縣唯一的一所高完中,始建於1948年,校址薛城南溝,隨歷史變更校名、校址幾經變遷,1970年定址雜谷腦老街,原校園占地面積26048平方米。“5.12”大地震使理縣中學的教學樓、教學試驗樓、學生宿捨、教師宿捨等建築受到嚴重損壞。400多名高中學生在湖南省長沙市重點中學和60多名初中學生在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為期一年的過渡學習。
據了解,在湖南省的大力援助下,理縣中學進行了重新規劃,學校占地面積擴大到35000多平方米,學校重建建築面積約24193平方米,總投資8000余萬元。今天,一座嶄新的、漂亮的中學屹立在我們面前,老師和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理縣文體中心
理縣文體中心位於理縣縣城紅葉大道,為湖南對口援建項目,是理縣災後恢復重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該項目占地面積28117.93平方米,總投資17850萬元。是目前理縣的標志性建築群。整個文體中心由三大建築構成,分別是廣電中心、體育中心和接待中心,建築群依山而建,氣勢恢宏,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目前,這裡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活動場所。
丘地村
丘地村是理縣一個移民新村,2005年,因獅子坪電站建設需要和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實施,該村整體搬遷至現在的處所,共有農戶59戶、人口262人。
丘地村也是古爾溝的核心景區所在,每到旅游旺季,特別是紅葉紅了的秋冬季節,這裡常常人滿為患。當前,為結合精品旅游村寨打造,積極開發觀光農業和“體驗式”旅游業,該村對原有的100多畝土地進行復墾,復墾後將種植精細蔬菜和無公害蔬菜,讓游客在田邊地頭走一走,感受一下田園風光,到地裡采摘蔬菜,體驗一下田園采集樂趣。
目前,這裡正在開發“古爾溝溫泉—丘地民俗生態觀光游—登山基地戶外行”旅游線路,讓游客通過游美景、跳鍋莊、穿藏裝、品藏餐、住藏房、學習嘉絨藏族手工藝等活動來充分感受嘉絨藏族風情和嘉絨藏族文化的魅力。
如今,丘地村已成為古爾溝溫泉後花園,全新的嘉絨聚居村落,溫馨時尚的藏家接待,使之成為藏羌走廊上的一顆明珠。
推薦閱讀: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李家山村
仙市古鎮 時光凝固的美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郭洞村
“探寶中國古村落”之南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