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中西合璧的天香小築

中西合璧的天香小築

日期:2016/12/14 17:38:49      編輯:古建園林

    座落在飲馬橋南、人民路東的蘇州圖書館,高低錯落的建築,花木扶疏的院落,成了蘇州城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人矚目。由於圖書館是一處使人博覽群書,增長知識的公益場所,又有這麼優雅的人文環境,因而每天收到著數以千計的讀者。

    可絡繹不絕的年輕讀者在這圖書館如饑似渴的汲取知識營養時,也許他們中的多數還不知道,就在這幢圖書館新建築群的東部,還有一處與這圖書館連結一起的非常協調而又交相輝映的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天香小築。

    天香小築俗呼“百獸園”。最早為民國初年從事金融業的金氏第宅。1920年歸北洋政府陸軍中將蘇謙所有。1933年由葉啟荪重建為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

    葉啟荪(1871-1943),東北翁巷人。早年在滬上任上海鼎盛、鼎元、榮康等錢莊經理。歷任洞庭東山旅滬同鄉會執委、常委,兼任三善堂會館董事。熱心公益事業,支持家鄉建設。《洞庭東山旅滬同鄉會卅周年紀念特刊》稱其“有志於社會事業,抱負甚宏,對故鄉赈災、修河、築路、航運諸端,均多貢獻,又為促進農村發展,獨力建設本山電氣廠,惜為不景氣潮流所襲擊,影響及於金融,一切均告停頓,功虧一篑,良用惋惜,然君為桑梓謀福利之熱忱,功不可沒刀。天香小築竣工未久,又在東山金家湖葉家湖濱建啟園,規制仿無錫蠡園而空曠過之,至今仍為東山游覽勝處。

    抗戰淪陷時期,天香小築為偽江蘇省省長李士群官邸,李士群被日本主子下毒後,暴死於此。繼而又歸汪偽師長徐樸誠所有。蘇州解放後,陰霾掃盡,日月重光,天香小築長期為蘇州黨政機關使用。“文革”中遭到破壞,1979年作整理修復。由於天香小築以蘇州傳統第宅園林的布局和結構形式為基調,吸收了北方建築風格,同時又融合了西洋建築的某些特征,在外觀、裝飾等方面較為別致,富有民國年間的時代氣息,代表了近代蘇州獨特的建築風貌。路上的動靜。主樓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內部結構均采用傳統形式,門窗下半截的裙板上都雙面雕刻著石綠嵌地的花卉、古錢、鳥獸等圖案;上半截雕刻著王羲之、蔡襄、趙孟頫、董其昌、王文治、翁方綱、鄭燮、鄧石如、曾國藩等法書名作。東邊一間有隸書朱長文《樂圃記》全文。中間一間有秦觀《鵲橋仙.七夕》,後在“文革”中被毀壞。各樓上下以廊貫通,並有“蘊玉”、“涼香”、“真趣”、“滌塵”、“選勝”、“清源”、“正本”等磚刻門額。中為略呈方形的庭院,以湖石叢竹點綴,富有生氣,地面鋪築花街。屋頂為硬山式,覆以綠色琉璃筒瓦,花紋馬賽克地磚,細磨磚砌門洞,顯得美輪美奂。

    花園在主樓東側,由內院“真趣”門洞進入。全園作橫長方形,占地一千平方米。布局以土山為主,四周繞以水池,水池四周布列曲廊、花徑、湖石。曲廊東隅,沿張思良巷一側是園林式長廊,今設蘇州歷代狀元廊和蘇州歷代名人書畫廊石刻,書法石刻有范仲淹、祝允明、唐寅諸作,繪畫石刻有顧恺之、沈周、文徵明諸作。山上樹木蔥郁,建有六角涼亭,又散列湖石,形肖多種動物,故有“百獸園”。山之偏東設平台,登台眺賞,全園形勝盡收眼底。

    當蘇州圖書館新館興建時,既要完整保留天香小築,並修舊如舊,還要保留一株三百多年的樸樹,兩株五十多年的樟樹和兩株古雪松,建設者們尊重歷史,按照既定環境,定下了“分散布局,圍園建築”的設計構想。在主館相對集中置於北部的基礎上,其余少兒館、報告廳等相對分散,圍繞天香小築展開。如今,圖書館北區的主樓,乃是天香小築的一景,而天香小築又是融入主建築的一幅圖畫,兩者巧於因借,渾成自然,坐在玻璃幕牆的閱覽區,天香小築的秀麗景致可盡收眼底。經過修復的天香小築,廳堂樓閣,精巧雅致,今主要用於接待。旁邊的古籍部,建築風格與天香小築相一致,成為一個整體。沿人民路一側,用空透式長廊連接,長約六斗‘米,內設蘇州籍兩院院士廊,遮掩天香小築,使之如其他蘇州園林一樣,含而露。同時,長廊又北連主館,南接廣場入口。廣場東側是茂密的樟樹掩映下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少兒閱覽室和培訓部。整體建築造型簡潔、明快、莊重,樓宇錯落有致、布局合理,使天香小築的庭園布局與新館建築融為一體,成為古城區內具有園林風格的文化標志性工程。

    參改《漫步滄浪》叢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