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琉璃渠古村
日期:2016/12/14 17:43:57   編輯:古建園林 在北京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門頭溝區有三座村子入選,除了爨底下村和靈水村外,琉璃渠村被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琉璃渠村是經歷遼、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琉璃燒造工藝是該村傳承百年的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今村裡生產的琉璃仍是宮殿、寺廟不可或缺之物。現在,琉璃渠村內還保存有規模完整的琉璃廠商宅院、北京唯一一座黃琉璃瓦頂的清代過街樓、萬緣同善茶棚、關帝廟、妙峰山正路、西山大道古道遺址等古跡。琉璃渠村古韻悠長,在這裡猶如置身於歷史隧道。
■依山傍水琉璃渠,通往西山“第一站”
琉璃渠村坐落於門頭溝區,古村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從元代起,琉璃渠即開始燒造琉璃。據《琉璃廠小志》記載,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設窯四座,琉璃窯為其中之一,分廠在三家店(即現在的琉璃渠村一帶)。清乾隆年間北京城內琉璃廠遷至琉璃渠,琉璃渠擴大生產規模,成為皇宮建設專用琉璃的生產基地。琉璃渠村作為琉璃之鄉而聞名遐迩,被譽為“中國皇家琉璃之鄉”。
對於長期居住在城區的人,提起門頭溝區總是感覺很遙遠。我去琉璃渠村探訪前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我乘坐地鐵1號線在蘋果園站下車,然後乘坐開往門頭溝區的公交車。在車站等車時,我觀看站牌,看到從蘋果園地鐵站要經過許多站才能到達我要去的琉璃渠村,不禁在心裡嘀咕,這琉璃渠村得有多遠呀。上了公交車,我才發現公交車似乎並不急於開往門頭溝區,而是在蘋果園地鐵站附近的首鋼小區和城邊“轉悠”,以便接走更多的乘客。公交車出了石景山區,車行不遠就到達了城子。城子是門頭溝區的“縣城”,極繁華熱鬧,公交車在城子內的站與站之間距離都非常短。出了城子,公交車才算真正地踏上去往山裡的道路。我本以為還要好久才能到達琉璃渠村,沒想到乘務員報站,馬上就是琉璃渠村了。我有些不敢相信,才出了城子就到了琉璃渠村,這未免也太近了。打聽了當地人才知道琉璃渠村是從門頭溝“縣城”通往西山的“第一站”。過了琉璃渠村就算是進山了。
琉璃渠村在京西九龍山的北坡,門頭溝區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離石景山城區很近。去往琉璃渠村的公交車如果不是在蘋果園地鐵站附近的首鋼小區和城子裡繞來繞去,直線距離還是很近的。
■四通八達要沖地,兩條古道伴村過
琉璃渠村的地理位置出奇的好,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自古就是城區去往西山腹地的交通要道。京西古道和妙峰山香道,都從這裡經過。
西山大路、妙峰山香道南道兩條古道經村而過
京西古道包括古商道和古香道。門頭溝區從遼代以後,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應基地,這些煤炭產地大多在深山之中,過去交通運輸方式沒有現在發達,主要以驢、騾等牲畜運輸為主,驢騾運輸日夜不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商道。而山裡的干鮮果品和土特產品亦通過商道外運,城裡的食鹽、布匹以及各種山裡居民需要的日用百貨,也通過商道運進山裡,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些古商道仍在使用。古商道很多都是用石塊鋪砌,凹凸不平,有些地方還有明顯的蹄窩。現在古道有些路段還殘存著古老的用土石砌築的古橋,顯示出當年的古道風韻,看著眼前的古道,不禁使人想起馬致遠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的故居就在京西古道旁,想來古道的景象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裡,而化作筆下的詩句。
門頭溝的古商道主要有麻峪至王平口大路、西山大路、齋堂至沿河城路等數條道路,其中西山大路從琉璃渠村穿村而過。西山大路自三家店村起,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愁兒嶺、斜河澗經過牛角嶺,到橋兒澗,經馬各莊、石古崖、色樹墳到王平村。西山大路從琉璃渠至色樹墳為越嶺線,大路隨山勢起伏,曲折上下,路面由石塊鋪砌,道路寬,工程大,沿村的鄉紳、煤窯、商號曾多次修整,因而路面保存較好。西山大路自古就是京西山區通往京師的一條重要交通干線,直至京門鐵路、永大鐵路、豐沙鐵路等交通干線修通後,西山大路才逐漸失去昔日的作用。而琉璃渠村至王平村一段古商道一直使用到1977年。
門頭溝區寺廟很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廟最為著名。舊時,城裡到潭柘寺、戒台寺和妙峰山娘娘廟進香的香客長年不斷。而到了廟會期間香客更是數以萬計,因而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古香道。這些香道中香客最多的妙峰山正路就經過琉璃渠村。古香道同古商道一樣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都是京西門頭溝區百姓出行的主要通道,至今許多路段仍保存完好。
香客最多的妙峰山正路
從北京城裡和南郊、北郊出發到妙峰山的香道有5條,依方位和習慣依次稱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從中南道到妙峰山進香的香客極少,廢棄已久。其他香道中,以南道山景最美,中道、老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若以到妙峰山的遠近計算,則中道最近,中北道稍遠,老北道又遠,南道最遠。不過即便如此,南道卻是香客最多、最熱鬧的香道。南道通常由阜成門沿古京門大路,經二裡溝、釣魚台、三虎橋、八裡莊、田村、西黃村、模式口、高井、五裡坨,到門頭溝區三家店村進入山區路段。自三家店村到妙峰山的南道有兩條,即老南道和新南道。清代以前,老南道沿永定河左岸,走古西山大路的“小北道”。新南道就是妙峰山正路,從三家店過永定河,經永定河河曲階地,然後再渡河上陳家莊山路。妙峰山正路山緩坡平,適合車馬行走,清代中期以後,朝中權貴、京城富豪以及很多南城香客都選擇妙峰山正路。清末,北京到門頭溝的鐵路建成,香客乘火車在三家店下車,然後再從香道進入妙峰山。妙峰山正路雖然比其他香道路程長約一倍,但仍是自清末以後香客最多的進香路線。
妙峰山正路從琉璃渠村經過,至今在琉璃渠村還留有妙峰山正路的石刻。我去琉璃渠村之前,查找到妙峰山香道的資料,見到過妙峰山正路石刻的照片,照片上石刻就位於一座鐵路的涵洞上。按照這條線索我開始了尋找。我在公交琉璃渠站下車,車站就在村口。在村外可以看到兩條鐵路從村旁經過,琉璃渠村就在兩條鐵路相交的夾角地帶。我向當地的村民打聽刻有“妙峰山正路”石刻的鐵路涵洞,村民說,只記得在門齋鐵路一個鐵路涵洞上有字,至於寫得什麼就不記得了。我按照村民的指引,沿著門齋鐵路去尋找那座帶著字的鐵路涵洞。向東北方向行不多遠,我在雜草叢中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一座鐵路涵洞身影,走到近前,只見這座涵洞已經半埋在土裡,一個人如果站著走,已經不能從橋下通過了。在鐵路涵洞上,正正地寫著“妙峰山正路”五個大字。毋庸置疑石刻下的道路就是妙峰山正路了。
推薦閱讀:
侯馬蝴蝶杯重現之後需保護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戰國銅戈
丹東建水塔時發現戰國銅戈 距今2000多年
推薦閱讀:
侯馬蝴蝶杯重現之後需保護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戰國銅戈
丹東建水塔時發現戰國銅戈 距今2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