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北京琉璃渠古村

北京琉璃渠古村

日期:2016/12/14 17:43:57      編輯:古建園林

    在北京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門頭溝區有三座村子入選,除了爨底下村和靈水村外,琉璃渠村被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琉璃渠村是經歷遼、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琉璃燒造工藝是該村傳承百年的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至今村裡生產的琉璃仍是宮殿、寺廟不可或缺之物。現在,琉璃渠村內還保存有規模完整的琉璃廠商宅院、北京唯一一座黃琉璃瓦頂的清代過街樓、萬緣同善茶棚、關帝廟、妙峰山正路、西山大道古道遺址等古跡。琉璃渠村古韻悠長,在這裡猶如置身於歷史隧道。

    ■依山傍水琉璃渠,通往西山“第一站”

    琉璃渠村坐落於門頭溝區,古村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從元代起,琉璃渠即開始燒造琉璃。據《琉璃廠小志》記載,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設窯四座,琉璃窯為其中之一,分廠在三家店(即現在的琉璃渠村一帶)。清乾隆年間北京城內琉璃廠遷至琉璃渠,琉璃渠擴大生產規模,成為皇宮建設專用琉璃的生產基地。琉璃渠村作為琉璃之鄉而聞名遐迩,被譽為“中國皇家琉璃之鄉”。

    對於長期居住在城區的人,提起門頭溝區總是感覺很遙遠。我去琉璃渠村探訪前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准備。我乘坐地鐵1號線在蘋果園站下車,然後乘坐開往門頭溝區的公交車。在車站等車時,我觀看站牌,看到從蘋果園地鐵站要經過許多站才能到達我要去的琉璃渠村,不禁在心裡嘀咕,這琉璃渠村得有多遠呀。上了公交車,我才發現公交車似乎並不急於開往門頭溝區,而是在蘋果園地鐵站附近的首鋼小區和城邊“轉悠”,以便接走更多的乘客。公交車出了石景山區,車行不遠就到達了城子。城子是門頭溝區的“縣城”,極繁華熱鬧,公交車在城子內的站與站之間距離都非常短。出了城子,公交車才算真正地踏上去往山裡的道路。我本以為還要好久才能到達琉璃渠村,沒想到乘務員報站,馬上就是琉璃渠村了。我有些不敢相信,才出了城子就到了琉璃渠村,這未免也太近了。打聽了當地人才知道琉璃渠村是從門頭溝“縣城”通往西山的“第一站”。過了琉璃渠村就算是進山了。

    琉璃渠村在京西九龍山的北坡,門頭溝區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離石景山城區很近。去往琉璃渠村的公交車如果不是在蘋果園地鐵站附近的首鋼小區和城子裡繞來繞去,直線距離還是很近的。

    ■四通八達要沖地,兩條古道伴村過

    琉璃渠村的地理位置出奇的好,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自古就是城區去往西山腹地的交通要道。京西古道和妙峰山香道,都從這裡經過。

    西山大路、妙峰山香道南道兩條古道經村而過

    京西古道包括古商道和古香道。門頭溝區從遼代以後,一直是北京城的煤炭供應基地,這些煤炭產地大多在深山之中,過去交通運輸方式沒有現在發達,主要以驢、騾等牲畜運輸為主,驢騾運輸日夜不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商道。而山裡的干鮮果品和土特產品亦通過商道外運,城裡的食鹽、布匹以及各種山裡居民需要的日用百貨,也通過商道運進山裡,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些古商道仍在使用。古商道很多都是用石塊鋪砌,凹凸不平,有些地方還有明顯的蹄窩。現在古道有些路段還殘存著古老的用土石砌築的古橋,顯示出當年的古道風韻,看著眼前的古道,不禁使人想起馬致遠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的故居就在京西古道旁,想來古道的景象深深地印刻在他的心裡,而化作筆下的詩句。

    門頭溝的古商道主要有麻峪至王平口大路、西山大路、齋堂至沿河城路等數條道路,其中西山大路從琉璃渠村穿村而過。西山大路自三家店村起,過永定河,經琉璃渠、愁兒嶺、斜河澗經過牛角嶺,到橋兒澗,經馬各莊、石古崖、色樹墳到王平村。西山大路從琉璃渠至色樹墳為越嶺線,大路隨山勢起伏,曲折上下,路面由石塊鋪砌,道路寬,工程大,沿村的鄉紳、煤窯、商號曾多次修整,因而路面保存較好。西山大路自古就是京西山區通往京師的一條重要交通干線,直至京門鐵路、永大鐵路、豐沙鐵路等交通干線修通後,西山大路才逐漸失去昔日的作用。而琉璃渠村至王平村一段古商道一直使用到1977年。

    門頭溝區寺廟很多,尤以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娘娘廟最為著名。舊時,城裡到潭柘寺、戒台寺和妙峰山娘娘廟進香的香客長年不斷。而到了廟會期間香客更是數以萬計,因而形成以寺廟為中心的古香道。這些香道中香客最多的妙峰山正路就經過琉璃渠村。古香道同古商道一樣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都是京西門頭溝區百姓出行的主要通道,至今許多路段仍保存完好。

    香客最多的妙峰山正路

    從北京城裡和南郊、北郊出發到妙峰山的香道有5條,依方位和習慣依次稱南道、中南道、中道、中北道、老北道。從中南道到妙峰山進香的香客極少,廢棄已久。其他香道中,以南道山景最美,中道、老北道亦佳,中北道次之。若以到妙峰山的遠近計算,則中道最近,中北道稍遠,老北道又遠,南道最遠。不過即便如此,南道卻是香客最多、最熱鬧的香道。南道通常由阜成門沿古京門大路,經二裡溝、釣魚台、三虎橋、八裡莊、田村、西黃村、模式口、高井、五裡坨,到門頭溝區三家店村進入山區路段。自三家店村到妙峰山的南道有兩條,即老南道和新南道。清代以前,老南道沿永定河左岸,走古西山大路的“小北道”。新南道就是妙峰山正路,從三家店過永定河,經永定河河曲階地,然後再渡河上陳家莊山路。妙峰山正路山緩坡平,適合車馬行走,清代中期以後,朝中權貴、京城富豪以及很多南城香客都選擇妙峰山正路。清末,北京到門頭溝的鐵路建成,香客乘火車在三家店下車,然後再從香道進入妙峰山。妙峰山正路雖然比其他香道路程長約一倍,但仍是自清末以後香客最多的進香路線。

    妙峰山正路從琉璃渠村經過,至今在琉璃渠村還留有妙峰山正路的石刻。我去琉璃渠村之前,查找到妙峰山香道的資料,見到過妙峰山正路石刻的照片,照片上石刻就位於一座鐵路的涵洞上。按照這條線索我開始了尋找。我在公交琉璃渠站下車,車站就在村口。在村外可以看到兩條鐵路從村旁經過,琉璃渠村就在兩條鐵路相交的夾角地帶。我向當地的村民打聽刻有“妙峰山正路”石刻的鐵路涵洞,村民說,只記得在門齋鐵路一個鐵路涵洞上有字,至於寫得什麼就不記得了。我按照村民的指引,沿著門齋鐵路去尋找那座帶著字的鐵路涵洞。向東北方向行不多遠,我在雜草叢中隱隱約約地看到了一座鐵路涵洞身影,走到近前,只見這座涵洞已經半埋在土裡,一個人如果站著走,已經不能從橋下通過了。在鐵路涵洞上,正正地寫著“妙峰山正路”五個大字。毋庸置疑石刻下的道路就是妙峰山正路了。

推薦閱讀:

侯馬蝴蝶杯重現之後需保護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戰國銅戈

丹東建水塔時發現戰國銅戈 距今2000多年


    萬緣同善茶棚是妙峰山正路旁最大的茶棚,至今還有遺跡

    我蹲著身子從刻有“妙峰山正路”的鐵路涵洞下“走”過。按照資料介紹,我腳下的路就是妙峰山正路,沿著此路一路往山裡走就能夠走到妙峰山。妙峰山正路旁,在琉璃渠村內的一處古跡就是萬緣同善茶棚。舊時,逢到妙峰山廟會期間,數以萬計的香客,通過香道湧向妙峰山。一些有錢又富有善心的香客便在香道旁修建為香客提供沿途休息和飲食的場所,這就是茶棚。在通往妙峰山的香道上有許多茶棚,其中最大的茶棚就是這座萬緣同善茶棚。萬緣同善茶棚在琉璃渠村北,從“妙峰山正路”石刻到萬緣同善茶棚大約有五六百米的距離。

    萬緣同善茶棚是一座廟宇式的建築,緊靠妙峰山正路。茶棚面向大道,大門開向西南,背靠青山。茶棚前部為柏木門和木柵欄,棚院四周環以紅牆。茶棚門外兩側牆壁上鑲有五彩琉璃構件,題有“萬古長青”四個大字。茶棚大門緊閉,我剛走近,便從院內傳出巨大的犬吠聲,嚇得我不敢靠前。

    碰巧有村民路過,我忙上前打聽,是否可以進到茶棚裡去。村民搖了搖頭說實在是沒有辦法,不過他建議我可以爬上茶棚對面的山坡俯瞰茶棚內部。聽了他的建議,我回過頭,看到在茶棚的對面果然有一個山坡,但是山坡十分陡峭,並且長滿了灌木,沒有路。我試著攀抓灌木的枝條,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了山坡的半腰,找了個正對茶棚的位置,從高處俯瞰,萬緣同善茶棚盡收眼底。茶棚建造精良,院內寬敞,正殿與配殿均建在石基之上。正殿為硬山大脊,雖然經過歲月磨砺,有些灰頭土臉,但是殿頂上裝飾的綠琉璃瓦和黃琉璃瓦飾件的顏色還依稀可辨,由此可以想見茶棚當年的風采。我見過其他香道上殘存的茶棚,很多只是一間棚子。本以為萬緣同善茶棚也是路邊的小棚子,沒想到還有如此高規格的建築,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據資料記載,萬緣同善茶棚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年重修,占地四畝多,曾為琉璃渠村趙春宜的家廟。如果按照茶棚曾經占四畝多地計算,現在的萬緣同善茶棚規模要比以前小了很多。清代乾隆年間,趙春宜修整了村北至野溪渡口道路,開通妙峰山進香的妙峰山正路,為方便更多香客走此道路,以便經過琉璃窯廠,說白了就是給琉璃渠的窯廠做個廣告,他在家廟院中設置茶棚,並添設了車馬大院。聽當地人說,修建萬緣同善茶棚當時花費了趙春宜一年的俸祿。經過趙春宜的精心修建,萬緣同善茶棚成為京西茶棚之最。光緒年間,萬緣同善茶棚又經重修。香客和游人從城裡到妙峰山進香,將車、馬存放此處,在這裡換乘轎子或是步行上山。經過百多年歷史變遷,妙峰山香道旁的茶棚幾乎消失殆盡,而萬緣同善茶棚成為妙峰山保存最完整的茶棚,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萬緣同善茶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渠村過街樓,琉璃建造數唯一

    琉璃渠村裡有一寶,那就是用琉璃瓦件建造的過街樓,這是北京地區唯一一座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鄉村”過街樓。過街樓專指有道路穿過建築空間的樓房,或指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樓,樓底下可以通行。現在北京城內已經很少能夠看到過街樓了,只是在城郊還有些殘存。在殘存的過街樓中,琉璃渠村的這座過街樓聞名遐迩。

    琉璃渠村的這座過街樓名為三官閣過街樓,到琉璃渠村尋找它,一定要走對道路。琉璃渠村內有兩條主要街道,一條叫琉璃渠前街,一條稱琉璃渠後街。琉璃渠後街是一條年代較近的街巷,而琉璃渠前街才是村裡的古街。我去琉璃渠村探訪,從琉璃渠村口立的大琉璃牌坊進村,走到村裡,我走了很遠也沒發現傳說中的那座過街樓,無奈之下我向村民打聽,才知道村裡有這兩條道路,過街樓在琉璃渠前街,而我走的這條街是琉璃渠後街。在村民的指點下,我來到了琉璃渠前街。在街上,遠遠的我就看到了三官閣過街樓,其實過街樓就在琉璃渠村東口,如果找對了道路,很容易就會找到它。

    三官閣過街樓坐西朝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創建,光緒年間重修。在過街樓前有乾隆二十一年刻著《三官文昌東閣碑記》的石碑,記載了三官閣過街樓的來歷。據資料記載,過街樓券洞上有殿堂3間,東向,為硬山琉璃瓦頂建築,裡面供奉有文昌帝君和三官,過街樓故稱三官閣。每年元宵節,過街樓上便張燈結彩,煞是好看,四裡八鄉的鄉親都來這裡觀看,於是大家又俗稱三官閣過街樓為燈閣。過街樓下部為城台狀,由磚石砌成。城台上嵌有琉璃匾額,東額曰“帶河”,西額為“砺山”,有人說這兩個詞描述了琉璃渠村優越的地理位置,亦有人說這是表示琉璃渠村千秋萬代永承皇恩的意思。在券洞兩旁還有“眾善奉行”、“諸惡莫做”的楷書警句,此乃佛家修行語錄,是對過往行人的勸告語。過街樓頂上立有黃綠相間的寶象,象身駝寶瓶,寓意“太平景象”。正脊由黃綠琉璃構件組成,內外側均是琉璃五彩花卉、祥龍,整個大脊造型極為華麗。三官閣過街樓上的琉璃飾件皆為本地燒制,以實物見證了琉璃渠村琉璃業燒造的悠久歷史,使得這座過街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

    ■琉璃渠村有關帝,庇佑古村顯神靈

    在琉璃渠村裡還有一處古跡,就是位於村西口的關帝廟。我從三官閣過街樓,沿著琉璃渠前街,一路向西。因為琉璃渠村是依山而建,因此一路上坡。行了大約數百米,在路邊看到一座黃琉璃瓦頂的建築,在建築的圍牆上掛有關帝廟的標牌。琉璃渠村的關帝廟建於明代,是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建築,坐西朝東。因為關帝廟的山門被拆毀,所以關帝廟的大殿裸露在院中,沒有遮擋。我見到廟內有正殿三間,殿內琉璃須彌座上有造型精美的龛台,供奉著關帝像。兩側的琉璃台上有周倉、關平的立像。關帝和周倉、關平的塑像均是由琉璃燒造,充分體現出琉璃之鄉的特色。在殿內的梁上繪有旋子彩畫,非常精美。據記載,廟前曾有明、清碑刻六塊,記述關帝廟歷代重修經過,及捐資人姓名,並有修建廟前石橋、戲樓的記載,不過現在這些碑刻已經不在關帝廟裡了,而石橋和戲樓也消失了,只剩下孤零零的幾座殿堂。這座關帝廟與其他地方的關帝廟不同,除了供奉關帝外,還是九龍山廟會的“琉璃渠水茶老會”的會址。1985年,門頭溝區政府公布關帝廟為第二批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

    我向附近村民打聽這座關帝廟的來歷,有位老人給我講起了一個傳說。老人說:“早先,關帝廟不是建在這個地方,而是建在山上。康熙年間,山裡下了暴雨,連下七天七夜也不停息。有一天夜裡雨下得出奇的大,伴著電閃雷鳴像是要把大地吞沒。大雨還引發了泥石流,滾滾泥流向村子奔來。村民們嚇得躲在屋裡不敢出來,只能聽天由命。第二天雨漸漸小了,有膽大的出門觀看,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只見山上的關帝廟不見了,原本在山上的關老爺站在了村西口,而他身後是一瀉而下的泥石流,關老爺用身體擋住了泥石流,保住了琉璃渠村。於是人們在關老爺站的地方重新修建了關帝廟,世世代代供奉關老爺。”

    聽了村民講的傳說,我想關帝廟與三官閣過街樓同在琉璃渠村,一西一東,把住了村的出口,有著關帝和文昌帝君保佑的琉璃渠村世世代代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

推薦閱讀:

侯馬蝴蝶杯重現之後需保護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戰國銅戈

丹東建水塔時發現戰國銅戈 距今2000多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