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衢州:大嶺背古道處處是風景

衢州:大嶺背古道處處是風景

日期:2016/12/14 17:46:18      編輯:古建園林
    大嶺背古道位於柯城區石梁鎮境內,離衢州市區16公裡,古道寬處有2米,窄處僅剩0.3米,始建於唐朝。古道南北走向,東自石梁鎮塘公山背,經山頭確、新塘底,翻過大嶺背,西到小溝村,然後從小溝村開始分道,一條通往大俱源、常山方向,一條通往溝溪鄉碗窯方向。目前,自塘公山背至新塘底路段因道路改造古道已被毀掉,從新塘底至小溝這段即大嶺背除少部分路段被洪水沖毀,還有2.5公裡保存較好。

    大嶺背,古名桃花嶺,南北走向,東西兩側懸崖峭壁,山頂平坦,原建有營寨城門城牆,因年代久遠,加之風吹雨濁部分已倒塌,尚存城牆高6米、牆厚5.6米,長47.6米,隘口淨垮2.6米。據史料記載:唐乾符五年(878),黃巢義軍進入浙西後選定營盤山作為宿營地。為防止唐軍突襲,黃巢義軍在大嶺背隘口上建築起這道寨牆城垣和寨門,使其與嶺背上的懸崖峭壁構成險要的地勢,成為易守難攻的關隘。現城門城牆遺址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大嶺背左側有一座山,山體是一座古瀉湖狀,四周是火山巖組成的懸崖峭壁,呈環狀封閉形狀,崖壁高度在20米到30米之間,溝深谷邃,石壁內側山頂平曠,山頂中腹平坦廣闊,面積近一平方公裡。因黃巢義軍在此安營扎寨,故名營盤。據老人回憶,抗日戰爭期間,營盤山駐有國民黨部隊三個營,他們與駐守在下村東山的日本鬼子發生多次激戰,雖然傷亡慘重,但把日軍堵在大嶺背下。

    大嶺背山凹處,除尚存黃巢軍以山石壘成的營寨城門城牆。城門左邊,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廟,相傳為東晉時初建,名萬壽庵,也叫將軍廟,俗稱大嶺背廟。此廟五開間,前後兩進,面積約四百平方米,歷經千年風雨,古廟破損嚴重,現存建築為清末民國初年修葺。

    據相關史料記載,以前的大嶺背古道與仙霞古道是相連接的,黃巢起義軍是從這裡出發開赴江山,才有後來的開山劈路七百裡直取福建的壯舉。大嶺背東側嶺下有個叫黃茶村,該村也因黃巢起義軍在此扎營而得名。

    大嶺背這座橫亘在東面的大山,因特殊地理位置,不僅成為古今軍事戰略要道,而且也是交道要道。千百年來,嶺南方向的小溝、童家、大俱源等村莊,還有與這些村毗鄰的常山人,進出這條5華裡的山嶺是怎麼也繞不過的必經之路,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修建了一條機耕路,才讓從這裡進出的百姓少爬了這道嶺。2012年開始,政府又撥款修建了第二條由水泥澆築路面的新公路,並打通了一個長500多米的隧洞,從此,這裡的人們出行更加方便。千百年的風雨洗禮,當年人來人往的古道已漸漸地被人遺忘了,禅院香火也不如從前。如今,營盤山已難易聽見昔日的嘶殺聲,大嶺背也只剩下牆體的殘垣、部分倒塌的城門和古道上那斑駁的青石條。在時光的更迭中,它們象一個遲暮的老人,任憑風吹雨淋,默默地、孤零零地守望著山間,只有那長在營盤山上、古道旁的樹木一天比一天更加茁壯和茂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