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門外的街與橋
日期:2016/12/14 17:38:04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的婁門,位於古城東北,阖闾城八門之一,原稱疁。《吳地記》載“婁門本號疁,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城門也就隨之稱婁門。蘇州舊城門中,婁門地位不是最高,沒金阊門、銀胥門那般繁華。但婁門地區是城東水上交通樞紐,所謂“一州三邑孔道也”。婁門陸門分外城、中城、內城三重,水門也有三道,具金湯之固。內城有城樓,南宋景定末年被飓風所毀,鹹祐初年修復。清康熙初重葺城樓,顧嗣立題“江海揚華”額。
舊時婁門外有兩條石子街,加上古城河上來往申甬等地船只,倒也川流不息,一派熱鬧景象。婁門外東西向的石子大街,就叫婁門外大街,俗稱“婁門塘”,長約三裡,沿河開滿各式店鋪,其熱鬧程度不亞於《姑蘇繁華圖》,有茶館、米行、面店、糕團店、大餅店等。每天清晨,附近的菜農們,還會挑著新鮮的蔬菜、塘裡的菱藕上街叫賣。亦有湖畔的魚娘,擔著活魚鮮蝦,臨街擺攤。於是婁門外叫賣聲、還價聲、嬉笑聲,喧鬧一片,要臨近中午方稍作平息。而孵在茶館裡的老茶客們,也享足了每天“皮包水”福,望夠了婁門外的街河野景,准備起身回家用午飯了。
大街西頭的婁門橋,民國時稱作“婁門吊橋”,蘇州的吊橋有好幾座,作為古時守護城池來說,吊橋的作用相當大。婁門古時是兵家必爭之地,占據著險要地位,木制吊橋一旦吊起,任你一騎飛馳,還是千兵萬馬,都不得過。到民國時期,婁門橋已不再能吊起,卻仍是用巨木搭建而成。據老人回憶說,當年的那座木橋,橋面上木板縫隙很大,風大水急時,走在上邊還會感覺到搖晃不定,有點嚇人。
婁門外東南側三四十米處,有一座古老的單孔石拱橋,叫“永寧橋”,橫跨於婁江之上,連接著婁門外大街和婁門西街。民國《吳縣志》載:“永寧橋,宋崇寧初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盧珪重建,萬歷五年(1577)顧豫、蔣二南倡修,清乾隆元年(1736)修,道光十八年(1838)把總宋天培等重修。同治間善後局修。”雖然與現在的橋相比,此座單孔石拱橋的寬只有四米,長也只有三十米。但在當年,橋上人群川流、橋下舟楫不斷、橋堍民居臨水、橋後城樓雄峙,倒像一幅紅袖翠鬓、商賈熙攘的《清明上河圖》呢。在永寧橋朝東二裡地模樣,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永安橋,也是一座高聳的單孔石拱橋,橋的東西兩側楹柱上,據說各有一副對聯,東聯是:“潮接唯亭,絕曲煙波迎畫鷁;市通官渎,萬家燈火耀花紅”。西聯為:“鼓棹動來,飛澤湖光涵遠塔;揚帆西曲,馬鞍山色送行舟”。兩聯遣詞美妙,生動描述了婁門外潮連煙波、光照萬家、橋影逐帆的水鄉景色。
永寧橋,附近居民將其稱作“永林橋”。永寧之名,筆者查閱不到來源,估計除了與宋·崇寧的“寧”字有關,大概還寓意太平安寧吧。至於誤作“永林橋”,筆者想,婁門外當年聚居了許多江淮地區的人口,由於口音不同,特別是N音與L音容易混淆,所以“寧”訛傳成“林”,永寧橋也就成了“永林橋”了,上世紀70年代在旁邊建起的新村,也就隨之稱作“永林新村”。
永寧橋由於年久失修,多年不能行走,加上婁門路改造,新辟了莫邪路(將侉莊路、葑門西街、北柵頭、莊先灣、後莊、婁門西街和糖坊灣等合並),將永寧橋周邊都拆遷了,永寧古橋孤零零在莫邪路旁呆了一段時間,也在去年被拆了。筆者曾在蘇州城鄉建設檔案館的城建大事記中,看到過一連串令人揪心的拆除數據:1958年底,蘇州拆除了平門城門、婁門的內城門和水門。拆除了新開河橋、三條橋(又名崇利橋)、小石橋、孔過橋(又名可過橋)、安雅橋、查家橋、小木橋、周太保橋、管家橋、魏家橋(又名御駕橋)、水門橋、廟塘橋、天宮寺橋、小日晖橋、多居橋、兵馬司橋、保安橋、富孫橋(又名富生橋)、壽安橋、倉橋(又名愛濟橋)、醬油弄小橋、利民橋、西斜橋、呂公橋、小木橋、吉慶橋(又名寺東橋)、平安橋、三元橋、芝草營橋、復興橋(又名北張師橋)、師古橋(又名思古橋、南張師橋)、陳千戶橋(又名葛家橋)、多貴橋(又名報恩橋)、南倉橋、東小橋、迎楓橋(又名迎葑橋)、三胖橋、平橋(又名州前平橋、府前平橋)、三多橋(又名杉渎橋)、三板橋、廣化寺橋、筱橋(又名竹筱橋)、禅興寺橋(又名禅興寺後橋)、愛河橋、螺絲橋(又名庵橋、盧師橋)、師橋等46座橋梁……
其實雖然當年的功能已經淡去,水陸商賈熙熙攘攘的場景早已轉移,但僅僅作為觀賞的景觀,或者作為歷史的印證,永寧橋應該保留著,因為最起碼在人們眼中,它是莫邪路上一道歷史風景。記得賀野先生,寫過一段描繪莫邪路的美文:……前面又整齊地肅立了兩行高聳的宮廷式的路燈,說明婁門就在不遠處。遙望對岸出現了新建的河邊公園,題著“江海揚華”巍峨的牌坊(傳古婁門城樓上題這四字,現移此),寬敞的台階和長長的走廊,在這裡都隱約可見。而路邊的景致更加美麗,莫邪路下還出現了汩汩的流水聲,原來城河在這裡另外折流,向東轉了一個彎,形成漂亮的水面,四周更為開闊,樹木夾著盆花,河水在新建的有著陸潤庠題字的“關帝廟”旁向東流去,原來這就是著名的婁江了。我忽然想到這裡就是莫邪路第五個路段——婁門西街,但這條有如偏僻的鄉鎮小街現已不見蹤影,只有老邁的永林橋作為文物蜷伏在一旁,算是它的惟一見證了……
現在大概只有永林新村,才是婁門外曾經喧嘩繁盛的惟一見證了。
推薦閱讀:
武夷山心情釋放之旅
四川:蜀道昭化古城
陝西鹹陽古渡
嘛哒梁子的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