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楊美:靜如世外的千年古鎮

楊美:靜如世外的千年古鎮

日期:2016/12/16 18:46:07      編輯:古代建築
廣西南寧,是個離中越邊界已不算遠的首府,它就像中國其它都市般既時尚又現代化。怎也沒想到,在離南寧市區大約36公裡的西郊,竟還留存著一個名為“楊美”的古鎮。而這小鎮,建於宋朝年間,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三面環江,維護千年 

  楊美古跡之能大面積留存,也許就因其位置坐落於左江下游,而且還是三面環江(即左江、右江、邕江)。這三道江水,除造就奇美景色,也同時形成環繞的屏障。楊美雖與首府南寧距離不遠,但往來車次稀落,半途還得下車轉換機動大浮台渡江,渡江後更需繞入農村小路,泥巴路並不好走,這些,某程度上都起了點隔離作用。 


  在南寧旅游冊子裡,它屬於“訪古”項目。不過,初時那股新鮮“訪古熱”似乎逐漸消退了,同車寥寥幾位志於觀奇的旅客,來到這裡發現它竟真是個沒車、沒市、沒娛樂、也沒其他休閒的真正老鎮,下了看一看興趣便冷卻下來。我想,除非那些真想在幾百年苔痕磚頭、陳舊院落及陰暗封塵梁柱間尋找時光倒流樂趣的人,不然的話,這個僅有6.5平方公裡的長條形江上半島,不過數百戶人家的小鎮,除每日班車抵達那一刻有點熱鬧,大部分歲月還是靜如世外的。當然楊美有其風光過往。 

  左江源於中南半島越南,右江發自滇貴的雲南,邕江更是橫貫南寧,在現代交通尚未發達年代,楊美就憑三江水路之利,巅峰歲月時“大船尾接小船頭,南腔北調語不休”,不止是個重要轉貨商埠,更是人文集粹。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從南寧乘船溯探左江。他贊譽楊美沿江風光時寫道:“自南寧來,過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楊美,江石始奇……余謂陽朔山峭瀕江,卻無此岸之石態,建溪水激石,亦無此石之奇”。
鼎盛期曾辟八處碼頭 

  楊美今天還留下八個建於宋代,嘉慶年間重修的古埠碼頭。這八個碼頭分別建在大灣、細灣、灣士、北風灣、南風灣、大鼓灣六個灣上。如今雖只剩渡台遺跡,但當地的漁船及在江邊養殖魚類的漁農仍把這些碼頭當作生計據點。水上人家住在船上,也住在悠悠一段歷史流水之上。 

  最老一個港口,是明清時代的龍潭碼頭。據說當年還提供24小時服務,因為盡夜都有商船貨舟穿梭其中。今天當人們走下那100多級被磨得铮亮圓滑的石級後,碼頭整個形就清晰展現眼前,左江流到此處形成一個大灣,堤岸寬敞,江肩水深,仍見往昔氣派。 

  在一個題為“龍潭夕影”的亭子旁,參天古樹都是從被歲月裂開的石縫中生長出來,亭前河岸,怪石嶙峋,奇異多姿。亭子柱上有聯:“三面皆山霞飛孟志,界空一色夕影龍潭”,繁華雖遠了,當地人對楊美處處留下的文采倒仍是一份榮耀。碼頭不遠還有棵數百年仍生機勃勃的老榕樹,垂著又密又長的氣根,當地人覺得它有靈性,更把願望紛紛寫在紅帶系於樹上。據說系得越高,願望就越快實現。 

  不刻意裝扮及剝削歷史 

  愛歷史的外人看楊美古鎮,是在看一個僅有6.5平方公裡的空間如何近乎奇跡般保存著數百年記憶。而楊美古鎮人民,則是感覺理所當然地延續一種從未中斷過的歷史光榮。 

  不過幾平方公裡大小,就能數出古今歷史據點20余處:如建於乾隆元年“形狀似個皇帝玉玺”的魁星樓。如臨江清代一條街、龍潭碼頭、黃屋、黃氏莊園、明代大屋、狀元橋、古烽火台等等。假如真要為旅游“美容裝扮”一番,楊美絕對有“販賣”條件。但除入鎮前游客需購票之外,各處“古跡”其實只是很自然交織在尋常生活。 

  至多只在建築門邊掛個年代說明牌子,該曬的梅菜仍擱在牆頭暴曬,該腌的豆豉仍在陽光下排列著大大醬缸,並沒刻意去裝扮、粉飾或剝削歷史,這才是最難得的。毫不造作就有一種性情真實的美。我去找那間結合了儒、佛、道三教的文廟時,一位婦女正在陽光下赤著雙腳踩酸菜。
明清兩代此處盛產舉人 

  古鎮正中是城裡班車唯一停站,也算是鎮心。許多小攤在賣自家腌漬的黑豆豉。原來楊美留存至今的名產,一是黑豆豉,一就是梅菜。但在明清兩代此處特產卻是舉人。甚至還曾出過殿試高中的狀元。入鎮時水塘搖荷處,所存留正是當年狀元榮歸故裡時搭建的狀元橋。 

  最早來此居民有宋代羅、劉、陸、李四家。仍帶著過往榮譽的“舉人屋”則有10數家。隨便問人,都能指引到這些“舉人屋”去家訪參觀。 

  最舊一家明代舉人屋建於1573年,距今400多年,為少數僅存明代磚與木結構。其特色是青磚綠瓦,古代工藝的磚塊,大而光滑,冬暖夏涼。由大門前直到內屋,兩邊平行豎著七根高聳的柱子,故此又稱“七柱屋”,這種明代設計,室內寬敞、簡潔大方,屋外翹角屋脊,莊嚴又不失典雅。鎮上還有20余間。 

  站在這屋大堂,現場環境與歷史感覺奇妙交疊,是一次最接近真實的明代空間探索。室內連陳設、家具也代代相傳下來。柱梁上鳳舞圖案,除顏色蒙了點塵,也沒改變過。走入後面內室,一對古老聯子:“室攬清風明月,庭栽禮樹仁花”,祖上的書香,沉澱成一種身份氣質。後院廚房內,水甕、爐灶、石磨皆活文物。就連勺子都是舊時樣式,說實在還真有點恍惚感。這些舉人屋許多仍住著舉人後代,它們並非售票景點,卻是從古代一直住到今天的家。 

  “我祖先有多代舉人”某屋外面,門口陽光裡坐著位穿著干淨、精神爽朗老婆婆。她還能清晰記得祖先的族譜,有點腼腆說:“我祖先有多代舉人”。一時很難把她的情感和背景連貫成一種明擺在眼前的真實。

  大莊園與清代一條街 

  較大規模的莊園,像黃屋及黃氏莊園,則為當年商運鼎盛時的經濟見證。黃氏莊園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創建人黃厚龍,傳到今天已10代。黃原為江西人,到此行商發跡,便遷居於此,莊園有200余年歷史,總面積9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56.2平米,是當地較大的莊園代表,也是建築格式較為完整齊全的盛清時代民居典型模式。 

  要一口氣作“清代民居空間之旅”,最方便還是到“清代一條街”去。 

  清代一條街就在碼頭邊上,又名“臨江街”。街道建於道光14年。全街長300米,寬3.8米。因清時曾有“自理門街”之制,因此街道地上的青石板磚,形狀與規格也處處不一致,一一辨認,頗有情趣。除清代民居,這裡也有辛亥革命黨人黃興、梁列亞故居,據知也是個革命活動根據地,只是今日雲煙盡過,悄靜中只有屋旁的綠柚、石榴花朵還在爽風裡。
會說話的牆壁 

  老房子有會說話的牆壁。因古時疊磚,其物理學更符合力學邏輯,那是由一層豎磚再一層平放青石板地疊上去。因此除了瓦、梁、窗、柱,看看牆壁剝落部分也能看出時代痕跡,要做建築資料,拍下手工門扇、雕花門楣、精致影壁,或許就足夠做本專集。 

  臨江街還有個極古老的臨江水閘,在街北端。那也是唯一留下來的古閘。閘內壁上,記有歷次洪水的水位線,也算是個古時“水文站”。閘前地面鋪著大片青石板,有地台、石條、石礅、歲月的打磨使之更為光滑明亮。來這裡眺望江水,看舟筏繁忙,金波閃閃,兩岸綠茵,夕風送爽,然後到旁邊新蓋搭起來的河鮮菜館吃個酸菜黑豆豉魚煲,再買些當地梅菜,那麼楊美古鎮印象,遙遠歷史與眼前現實兩皆齊全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