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蘇州挖出戰國黑皮陶 或將婁門城牆歷史提前

蘇州挖出戰國黑皮陶 或將婁門城牆歷史提前

日期:2016/12/15 1:20: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作為蘇州古城2500年歷史的見證者,斑駁的古城牆歷經興衰,大段城牆在60多年前被推倒,但它們從未退出老蘇州的記憶,也一直被熱愛這座城市的人們牽掛著。日前,蘇州市啟動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將著力重建婁門至齊門段城牆,為了保護好古城牆遺跡並充分還原古城牆風貌,目前蘇州文物部門正在婁門段城牆遺址處進行考古探測。記者昨天從考古現場了解到,一個黑皮陶器的出現,有可能將蘇州城牆可以追溯的歷史提前到戰國時期。
  
   戰國黑皮陶現身土坑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在婁門橋的西北堍(原東風絲織廠地塊)曾有一段城牆,即婁門段城牆。記者在現場看到,考古工人在此挖出了兩條長土坑,他們告訴記者,婁門城牆的輪廓已經逐漸清晰,地面部分寬度足有19米,土坑是城牆地基的一個橫截面,考古中被稱為“探溝”。
  
  他們一點一點鑿開已經滲出地下水的土層,正鑿著,一片黑色的“瓦片”出現了,工作人員馬上小心翼翼地挖出了所有的“瓦片”。考古研究所考古領隊張鐵軍檢查了“瓦片”的線條和碎裂處,告訴記者,這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黑皮陶器皿。“從器形以及所處的土層來看,它明顯是戰國時期的陶器。這是尋常人家用的生活用品,往往人們用炭燒將器皿表層熏黑,裡面則還是其原有的灰色。”張鐵軍說。
  
  據資料記載,蘇州城牆有2500年歷史,但在秦始皇時期,全國上下的城牆都遭受到毀滅性破壞,直到漢代才重新修築,故而蘇州地區目前挖掘發現的城牆基礎,一般只能追溯到漢代。因此,這次城牆遺址下面出現的戰國時期的東西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即可以考證的婁門城牆有可能追溯到戰國時期。
  
   挖出戰國時期的灰坑
  
  據其介紹,考古人員已經在1號探溝中分別發現了一處六朝時期的墓穴和三個戰國時期的灰坑(百姓用來填埋生活垃圾的坑),它們都處在城牆地基的上面。還分別出土了兩個黑陶盆以及一只陶制的盤子。至於昨天下午發現的黑皮陶器皿,還需要進行一定的拼接才可知道是什麼樣的器皿。
  
   “墓穴位於灰坑上方10多厘米的地方,可是它們相隔了幾百年時間。蘇州地區各個城牆段裡都曾發現墓穴,但能葬在城牆上頭的,起碼是一個小康之家。”張鐵軍說。
  
   發現“L”形鋪磚
  
  隨後,工作人員在2號探溝中發現一處“L”形的鋪磚,這令張鐵軍大感意外。記者看到,此處鋪磚為平板電腦大小的青磚鋪成,有平地也有斜坡。
  
   “這明顯是一處人行通道,位置卻在城牆的‘肚子’裡,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呢?”張鐵軍猜測,這有可能是門洞部分,但很快他又根據土層的分布否定了這一猜測。“這些磚應該是清朝早期的,那時,婁門城牆又遭到一次破壞,也許是當時的人在這裡鋪了條路。”最後,他決定擴大此處探溝的面積,將全部的鋪路挖出來作進一步的研究。(王玲玲)

 1月12日,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市委副書記、市長周乃翔一行對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進行現場辦公。蔣宏坤強調,古城牆是蘇州極具歷史風貌特色和重要價值的標志性建築,今年年內蘇州要再修繕兩段城牆。
  
   1月12日下午,蔣宏坤、周乃翔一行首先聽取了關於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規劃方案的匯報,隨後來到婁門、干將橋、姑胥橋等地,實地查看了古城牆遺址和周邊情況。
  
  當天的現場辦公會確定了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的實施范圍,即姑胥橋北至干將橋南段、婁門至齊門段。其中姑胥橋北至干將橋南段城牆是西部進入蘇州古城的重要景觀文化節點之一,目前城牆大部分保存良好,牆體存在多處殘損,雜草雜樹等嚴重影響了觀瞻並對城牆造成了一定破壞,南北入口缺乏呼應,城牆整體高度不足。而婁門至齊門段緊靠婁江,婁江經昆山至太倉到達浏河入海口,是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也是4000年前大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三條江河之一,且舊時的婁門是蘇城東北部城鄉商業經濟的聚集地,城外的關帝廟(伽藍寺)至今依舊香火鼎盛,未來也可成為旅游熱點。蔣宏坤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蘇州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力度將不斷加大。古城牆是蘇州環古城河最重要的風貌和特色,也是蘇州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對它的保護要堅持適當、適度原則。他要求,在確定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的范圍後,相關部門要加緊時間做好前期的測繪、設計等工作,力爭今年三月底前完成准備工作,四月初開工,爭取今年十月初完成工程,工期最遲不超過今年年底。
  
  周乃翔說,古城牆延續的是蘇州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脈絡,對它們的修繕保護要凸顯蘇州的歷史文化特色,起到點睛效果。去年,蘇州市對相門、平門、阊門三段古城牆實施了保護修繕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已成為蘇州環古城河一道靓麗風景。在二期工程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嚴把質量關,下力氣把這一工作做好。
  
  市領導陳振一、高雪坤、王少東、朱建勝、徐惠民、金海龍參加現場辦公會。

經過一年的修復,蘇州護城河畔的相門、平門、阊門段古城牆27日上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古城牆每天的開放時間為早上6:00-晚上10:00,晚上亮燈時間為6:00-8:30,全程免費。
  
   27日一早,相門城牆腳下聚集了數百名前來參觀的市民。家住景德路的唐老伯特地一早帶著年幼的孫子趕來登城牆,只見他時而輕敲磚塊,時而又將耳朵貼上去聽一聽。他說,站在城牆腳下已感受到其無比的宏偉,觸碰牆面的時候更能感受到歷史的氣息。
  
  據悉,全新亮相的相門段城牆南接干將路,軌交1號線在此設有出口,北抵世界遺產耦園以及蘇州動物園,無疑成為三段城牆中最適合假日休閒的一段。記者注意到,該段城牆還給市民預留了較大的活動休閒空間。首先,在該段城牆南首特別打造的“城牆斷垣”下建有公共廁所,其次在東側河堤鋪有鵝卵石小徑,西側俨然是一處市民廣場,有園林有古建。相門段古城牆有三個地方可以直接登上城牆頂,分別是城牆西側一南一北兩個馬道,以及城牆中段部分、設計在城牆中間的樓梯。登至蘇州最高的23.8米高城樓,向西看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蘇州,向東看則是現代開放的洋蘇州。
  
   27日,有不少市民迫不及待地登上城牆頂,其中一位63歲的孫姓大爺身著“盔甲”站在城樓之上,時而表演劈腿功夫,時而舞大刀,成為開放後的一大亮點。不過現場其他市民認為,城牆畢竟不是公園,孫大爺手中的大刀對其他游人以及牆磚等公共設施會有威脅。對此,蘇州市園林與綠化部門工作人員也表示,希望市民與游客在城牆上游玩時注意安全,共同愛護城牆。

 經過一年的修復,蘇州護城河畔的三段城牆初定本月26日正式迎客。據了解,平門、阊門、相門段的城牆總長1500米,它們不僅還原了老蘇州記憶中的老城牆,也將成為姑蘇區的三個重點門戶景觀。記者了解到,目前這三段城牆的燈光安裝調試工作正在進行中,最遲25日晚即可亮燈。
  
   平門段:游客來蘇第一景
  
   19日下午,記者來到進入修復尾聲的平門段城牆腳下,此時施工人員正在安裝路燈。這段長346米的城牆高約12米,游客可以通過兩條2.5米寬、20多米長的馬道登上城牆頂。牆頂寬6米,北側比南側高,設有垛口和射箭孔,並配有Led燈帶,能在夜色中勾勒城牆線條。城牆西側一變電站前的平地也在加緊施工,據了解,這裡將是平門段城牆的停車場。“平門段是火車站南廣場的重要對景,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出火車站後看到蘇州的第一景,自然要修出蘇州古城特有的原汁原味。”蘇州市園林局負責相門和平門段古城牆景觀工程負責人項衛東介紹,欣賞平門段城牆最好的視角即是火車站南廣場。
  
   相門段:古城牆中最寬的
  
  相門段古城牆,可謂是三段古城牆裡規模最大,氣勢最恢宏的一段,目前已基本修復完工。相門段城牆更像是一道連接古今蘇州的紐帶,它與園區的“東方之門”遙相呼應,讓2500年歷史與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進行著奇妙的對話。
  
  據了解,相門段古城牆從南到北綿延有1公裡多,城牆頂部的寬度有8米多,是三段古城牆中最寬的。據項衛東介紹,由於相門段的功能定位與其他兩段有所不同,城牆內部設計了很大的空間,城牆邊上還有一段古建,今後與平江歷史街區和環古城河旅游將有機結合。
  
   阊門段:歷史遺存最豐富
  
  在三段古城牆裡,阊門北碼頭段城牆的歷史遺存最為豐富。在過去的歲月裡,阊門城牆建而毀,毀而建,幾經更迭,直到此次保護修繕工程啟動之前,這一段古城牆還保留了規模不小的一段殘垣斷壁。所以,阊門北碼頭段古城牆基本上可以說是在原遺址的基礎上進行修復。長度為465米的該段城牆,其中新建部分總長僅為109.52米,修復部分則總長達到355.48米,基本上采用文物修復的標准來施工。“三段城牆中,阊門北碼頭段采用的老材料是最多的。”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說,工程啟動前還曾發起“捐老城磚”的活動,後來收到了不少老材料,也大多用在這一段城牆的修復中。
  
  另據了解,和傳統的古城牆不同,本次修復的三段城牆內還特別添加了防雷帶,在城樓上隱蔽地設置了避雷針,以避免古城牆遭雷擊而損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