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瓜嶺村古街老巷 雅韻猶存

瓜嶺村古街老巷 雅韻猶存

日期:2016/12/14 17:55:32      編輯:古建園林

瓜嶺村

    剛進新塘地界,沿路兩邊就有三兩農民在那擺攤,全是新鮮的高腳菜心與木瓜、蓮藕,近水鄉,鄉野的味道便開始濃厚起來了。車開進瓜嶺村,隨處找個地方停下,一村民和善地憨笑,我們決定找他了解一下情況,結果卻大出意外,該人是出國留洋在南非經商多年的一張姓商人,卻因為偶爾一次踏進此村,莫名喜歡,遂到這邊租下一民居,偶爾回到廣州,便在此居住,至今已經2年多了。他熱心地當起向導,帶我們逛起古村落。

    據他介紹,瓜嶺村始建於明朝成化初年,瓜嶺村古時稱瓜洲,是著名的僑鄉,距今500多年。是明成化年間叫黃愛閒的一系族群遷到這裡的。如今村裡的壯年大多出外打工,只剩下老幼婦孺在此居住。

    村落周邊種植了大片果林

    瓜嶺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穿過現代小洋樓,是整齊的青磚青瓦、滄桑的麻石路面。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夾雜其中,11條麻石巷,把200多間古民居整齊地“切割”成棋盤狀。這裡的民居,有的相當氣派,僅能從裝飾門窗的歐式圓拱形建築中,略窺當年的氣派與輝煌。令我們稱奇的是,這個占地不到100畝的小村落竟有8間祠堂。去的時候正好有華僑從新加坡回鄉拜祖,在百年祠堂前拜祭,非常熱鬧。

    從高處俯瞰,村落周邊種植了大片果林,寧遠樓對岸也有生長上百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遙想荔枝紅時,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別有風味。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排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御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稻田現在全是金黃的一片,清溪流淌,從村中間流過的是瓜洲河,河水從村子以南的香山流下,一路匯入東江。

    傍晚時候看村落,炊煙袅袅,一派安詳的田園風光。但許多荒廢房子的屋頂已經坍塌,剩下的大多經過改建,古代的青瓦青磚與現代的紅磚泥牆混為一體。廣園快速路從瓜嶺村前穿過,附近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一座座的廠房。村內新建的房屋與舊居相鄰,水泥路與麻石板路連接,鎮公共汽車開通到村。時代的步伐,現代化建設大潮沖擊著這古老的村落。

推薦閱讀:

董洪運:修復五台山菩薩頂很有必要

老捨之子稱台兒莊古城為“三古”保護典范

俞源:九龍山下的古村

南京國防園驚現“乾隆怪碑”

 

寧遠樓


    古樓志:寧遠樓和棠蔭樓

    村中的標志是一座中歐式碉樓———20多米高的“四角”碉樓寧遠樓,高高屹立在村前的小河上,見證著瓜嶺村源遠流長歷盡的滄桑。寧遠樓平時都是關閉的,想登上的話可以找村長拿鑰匙,四層高,三層以上的四隅各置1個小碉堡,因而被稱作是四角碉樓,戰亂時代頗具戰略性意義。

    另外還有一座碉樓叫棠蔭樓。據介紹在1925年左右,土匪綁架了村裡35個村民,最後村裡花了三萬五千大洋才贖回這些村民,海外華僑聽說這事後,為保護村民,集資建起了這兩座碉樓,還買了槍支配備等。

    鄉中隱私塾

    這裡的風景迷人,但這裡的教育更叫我們吃驚。首先在祠堂前,我們就發現一個下馬凳,走到河溝田野裡時,一塊墊腳的石板因為古樸引起我們關注,一看居然镌刻著“進士基地”四個字。傍晚時候一陣陣童稚的朗朗讀書聲,更是將我們吸引到南華書院前。書院內立著一尊孔子銅像,孔子像前,有將近10個十來歲的小孩正在老師的帶領下打著少林達摩易筋經,八段錦。一層樓有四間教室,一一走過去,都看到不同的情形。一間教室裡面,集中坐著3-6歲的孩子,正在跟著老師念誦中文經典篇章;教室後面還貼著一些國畫與書法,我悄悄從後門進去,發現全部作品竟是出自幼兒之手,其中一張小雞的國畫手法簡單但活靈活現,是一五歲孩童的作品,令我大開眼界。

    另外一間教室,裡面坐著7-13歲的孩子,正在跟著老師念誦莎士比亞的英文著作。耐不住好奇心詢問,原來這處私塾少兒國學班已經開張近一年,以兒童經典讀誦與成人國學普及為主,這裡周一至周五是正常上課時間,不少家長都將孩子送到這裡接受傳統教育,孩子周一到周五全在這裡住宿。而周末私塾為回饋村裡,將村中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做國學培訓。

    私塾所在這座瓜洲小學,原來還有個典故,據說當年僑居新西蘭的黃國民,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感召,四處發動華僑支持革命。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際,黃國民被電召回來參與建國工作,後來更積極支持其兄在瓜嶺村創辦瓜洲小學,大興教育。

    淳樸的買賣關系

    到了瓜嶺村口就是一條800米的田園小路,在這條路上,我發現兩處擺攤賣菜的,卻沒有人在,只是在竹筐上放塊磚頭壓張紙條,寫著青菜兩元一把,賣家不在場,貨品隨意擺在路上,買家自覺地將菜錢放進竹筐裡,這樣的情形,已存在久遠的記憶中了,現在在城市裡,何曾看到這樣的買賣情形?這個村莊的淳樸民風,可以想象。我們隨手買了一串香蕉與一把高腳菜心,放下錢在竹筐裡。心中感覺柔軟,淳樸確實能打動人。

推薦閱讀:

董洪運:修復五台山菩薩頂很有必要

老捨之子稱台兒莊古城為“三古”保護典范

俞源:九龍山下的古村

南京國防園驚現“乾隆怪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