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倦勤齋,名取“耄期倦於勤”之意,位於故宮東北隅寧壽宮乾隆花園內。硬山卷棚頂,綠琉璃瓦黃剪邊。由於幾年前剛剛進行過外部修葺,所以外面看上去,漆色明亮。
乾隆帝的娛樂室 倦勤齋建築面闊9間,前有東、西回廊,西回廊設在第四間與第五間相連處,從而形成東五間與西四間的格局。
東五間明殿在門口處留出開敞空間,其余部分則以木裝修隔成上下兩層的凹字形仙樓。仙樓以隔扇、檻窗、落地罩、炕罩等隔成相對獨立的空間。所用材料多為紫檀、花梨等名貴材料。西四間內空間相對開敞,西側設一方亭式戲台。倦勤齋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內檐裝修部分,東五間和西四間各有千秋。東五間的裝飾工藝以竹黃和雙面繡為最。西四間最重要的裝飾是170平方米的通景畫。
倦勤齋的建築部分完成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據記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倦勤齋畫掛門神,說明已經交付使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齋內通景畫才貼裱竣工。
倦勤齋從建築形式上看,沒有龐大的空間,沒有禮制性的設施,也沒有明確的寢宮,所以不是用來舉行朝儀或者居住的地方。倦勤齋擁有開暢氣派的門廳,有擺放供器的空間,似為佛堂,有擺放大量文具的小室,似為書房,還有演戲、看戲的場所,所以是一種典型的休閒游樂建築,是清乾隆皇帝為自己歸位、當太上皇後修建的居住、休閒之所。
幾代清帝在此活動 史料反映,乾隆皇帝退位後並未實現真正的頤養,只是在齋建成後的幾年的正月裡偶爾來此小坐,並吟詩作句。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光緒等皇帝也有在倦勤齋活動的遺跡,並以此作為書房。齋內的內裝修及其布局沒有大的變動,基本保持了乾隆時期的原貌,僅根據皇帝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略有改變。
根據清代嘉慶十九年、道光十七年和光緒二十三年的《倦勤齋陳設檔》記載,倦勤齋樓上樓下共有寶座13張(樓上7張,樓下6張),每張床上都有黃炕氈墊、紅花炕毯、床褥、靠背等鋪陳,床上還有唾盂、容鏡、如意、順刀。床墊兩側安放炕幾、櫃格,上面擺放玉、瓷、琺琅、竹、木、牙、角等材料雕琢而成的珍玩文具。
此外,室內空間盡陳書格、多寶、炕案、炕幾、香幾、長條桌、半圓桌、月牙桌、琴桌、椅子、繡墩、方案等家具。因倦勤齋室內空間狹小曲折,家具多為精細小巧的黑漆描金、漆地嵌螺钿等品類。在牆壁之上,除絹、紙帖落外,還掛有御筆字、山水、花鳥等插、掛屏,質地多為紫檀、雕漆、琺琅邊框,內用玉石、寶石、琺琅、象牙、點翠等材料鑲嵌。
溥儀時期陳設流失 文物大量流失是在清遜帝溥儀時期。根據1924年清室善後委員會所做的《點查報告》記載,齋內陳設的家具、文物較之光緒二十三年的《倦勤齋陳設檔》已經大為減少,僅有文具、插掛屏、對聯、帖落等文物少量遺存。
據此推測,清代末年和民國初年,溥儀退位後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後半部,並將珍玩陳設當作私有財產,因而各類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和流失,倦勤齋中文物自然不能幸免。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齋內文物得以按照質地、類別收藏保管,其中小件文物分散到各類文物庫房妥善保存,而依地特制的大件文物,如床張、插掛屏、對聯仍在原地保留,至今可見。
大修開工前,齋內仍遺存的陳設類文物主要分布在東五間內:寶座床7座,其中三座有靠墊、坐褥;樓上存紫檀嵌寶石掛屏2件,黑漆嵌螺钿多寶2件;樓下東五間部分明間寶座床上存炕櫃一對兩件;門內南見柱存紫檀邊掐絲琺琅抱住對聯1對;樓下東五間部分之西次間內存紫檀案一張。西四間戲院中樓上看戲寶座以南存矮桌一張。大修開始後,部分能移動的陳設已被修復人員移至他處除塵、清洗和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