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穿越河津古建築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0:58:06   編輯:古建園林9月27日“世界旅游日”,隨後我們又將迎來國慶小長假的到來,厭倦了出去擠人群,又不甘在家裡“宅”七日?那麼,不如趁著這慢慢悠悠的假日時光,去感受一下河津本土那些充滿了濃濃歷史韻味的古建築。
身為土生土長的河津人,如果不知道點河津的文物旅游資源的基本情況,會不會覺得有點小汗顏。不要緊,現在記者就帶你一起穿越千年,了解部分古建築的“前世今生”。
河津市地處華夏文明發祥的腹地,歷史悠久、人文荟萃,比如千古史聖司馬遷,比如愛國名將董其武,等等,眾多的歷史名人,厚重的文化沉積造就了河津地上地下文物儲藏豐富,種類繁多。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河津現有不可移動文物24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古垛後土廟、台頭廟、玄帝廟、山王西周墓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真武廟、高禖廟、樊村戲台、鎮風塔),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薛仁貴寒窯、白虎塔、史遷墓),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7處(西梁雙碑樓、北方平玉帝閣、禹門口抗日紀念摩崖石刻等)。
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部分文物古建築的身姿,感受它們千年的文化底蘊。
樊村鎮古垛村後土廟,創建於元元貞二年(1296年),延祐五年(1318年)增建,明代重修。現僅存元代大殿和戲台。第六批國保單位。是河津最早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在該市文物局的積極爭取下,該建築成為首批山西省南部早期建築保護修繕工程之一。目前,該廟已成該市北坡片區一處完整的文物旅游景點。
台頭廟是河津市區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集元、明、清時代特征於一體的大型古建築群,廟內古建十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台頭廟基礎設施完備,文化氛圍濃厚,已成為我市提升城市品味、彰顯文化底蘊的一處新的文化亮點。
玄帝廟是河津代表性較強的一座古廟宇,其建築屋面所用的琉璃構件,人稱“琉璃廟”對研究明清時期河津乃至全國的琉璃煉制技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創建於明隆慶三年(1570年),至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竣工。沿中軸線有山門、香亭、中殿、後殿等建築。
因其狀如龍,故俗稱九龍廟、九龍頭。真武廟居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故有“臥麟崗”之稱。清鹹豐十一年,崇文社王照離等人在創建崇文閣、純陽洞時題名“麟島”。該廟不僅是河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文物旅游景點,更是該市對外文化宣傳的一張名片。
高禖廟是河津市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該市及周邊地區享有較高聲譽。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廟的前身皋廟就創建於此。河津高禖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省屈指可數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為內涵的古建築群。千百年來,高禖廟籠罩著神秘的氣氛,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神話。目前,高禖廟景區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正以其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該塔創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宋,明萬歷11年(1583)重修。塔體為方形實心磚結構,十三級密檐式,高27米。中國五大回音塔之一,據說在塔前猛擊石塊,可發出“鳥鳴”的回音,夜闌人靜時,在塔前連續敲擊,可發出一連串回音,好似百鳥爭鳴,蛙聲一片,聲達數裡。省保文物。
阮氏雙碑樓分別建於光緒三年和光緒五年。父碑題“皇清例贈武德佐騎尉鄉飲耆賓阮翁諱廷實字充吾號信卿德行碑”。子碑題“皇清儒學生員鄉飲介賓阮公諱凌雲字仙梯號從龍德行碑”。相當高大,保存也不錯,難得。 河津這一片,碑都是四面柱體,四面刻字。
這就是白虎崗及新建的廣場、平遼王薛仁貴塑像。修村村東的一土崗,形似伏虎,名白虎崗。村南汾河奔流,白虎崗東向2裡百底村東側,即當年薛仁貴汾河灣射雁處。 運城市政府2004年立的市級文保碑。
白虎崗上窯院,傳說是薛仁貴與柳英環夫婦當年住過的寒窯遺跡 。窯內的土炕、灶跡,據說為明末清初時重修。注意院中有一眼水窖。和窯院相鄰的是“白袍洞”,據說洞內塑有薛仁貴夫婦坐像和白馬。河津縣政府1983年立的文物保護碑。稷山縣人民委員會1960年立的文物古跡保護標志碑,此處曾歸稷山管轄。乾隆6年(1741),修復塌窯、窯前建廈、修復窯內神像時所立碑記。
射雁塔距離寒窯有一段路,相傳為唐末龍門鄉裡及薛仁貴後裔為紀念薛仁貴當年在汾河灘射雁而建。該塔建造於宋代,塔八角八級實心,塔高20米。八級造型,與古塔傳統的單數層級迥然有別,是研究古塔形體結構的特殊例證。首批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旁不遠有一座碑樓。碑題"儒學優行廪生宣三公張夫子德教碑,立於光緒34年(1908)。
射雁塔距離寒窯有一段路,相傳為唐末龍門鄉裡及薛仁貴後裔為紀念薛仁貴當年在汾河灘射雁而建。該塔建造於宋代,塔八角八級實心,塔高20米。八級造型,與古塔傳統的單數層級迥然有別,是研究古塔形體結構的特殊例證。首批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旁不遠有一座碑樓。碑題"儒學優行廪生宣三公張夫子德教碑,立於光緒34年(1908)。
(來源:河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