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村
日期:2016/12/16 19:20:4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唐模村
唐模村,原為歙縣所轄,現屬徽州區。是唐朝越國公汪華的太曾祖父叔舉創建的。公元623年,汪華的後裔汪遷回故鄉,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學多才,精於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對面的獅子山,而且那裡有太祖叔舉種植的大片郁郁蔥蔥的銀杏樹,認為在這裡居住可以發子發孫。
唐模村是古徽州唯一保存完好的水口園林村,水口和人命運息息相關,唐模行,福之緣。民間有以福祿壽喜為主題祈福活動,唐模景區充分挖掘這一文化內涵,並加以整理和豐富列入到景區游覽線路中,唐模祈福之旅活動內容:
“天下第一月老樹”求喜字,槐蔭樹為人仙作媒帶來——喜;
千年銀杏求壽字,唐代古銀杏添人——壽;
許氏祠堂求祿字,一村三翰林之地,財福賜——祿。
“浪漫七夕,相約天下第一月老樹”活動,一是在“天下第一月老樹”槐蔭樹下祭拜,靜默並傾訴心願,可獲得美滿愛情。傳說“槐蔭樹前拜,相愛神知道”,景區贈送每位游客一份精美的祈福圖。二是景區免費提供紅絲帶讓游客寫上名字和愛情的願望,掛在月老樹上。讓天下第一月老樹保佑愛情天長地久、地老天荒,見證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溪長,街窄,一座封閉式建築“高陽橋”將水街靜靜的藏在了身後。這或許是古人建築設計的巧妙構思,造出了漸入佳境、豁然開朗的意境。“高陽橋”為唐模水街十座造型迥異的古石橋中之主橋。因唐模許氏出自河南的高陽郡,故命“高陽”以視郡望,為石質、雙孔封閉式明式建築。因此橋古時內供觀音,故又名“觀音橋”。“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將昔日此處的繁華描寫的淋漓盡致。過“高陽橋”,一條兩丈余寬的溪水緩緩的由西向東流去,溪邊便是著名的“水街”了。水街不寬,不過三米,長約千余米,沿街臨河約百米余長的避雨長廊及“美人靠”,一筆便把“水街”勾成了古徽州人文景觀一絕。有水有街並不罕見,然如此之長廊水街,在古徽州眾多村落中卻是絕無僅有的。水街石板道是古的,形態各異的小石橋是古的,經歷風雨滄桑剝蝕略顯發白的木質長廊是古的,那呢哝甜潤的徽州方言同樣是古的。古樸地道,原汁原味,風格獨具,譜就了唐模水街的“絕唱”。
唐模“水街”,一位從唐朝走過來的窈窕村姑,正以其積澱深厚的文明,舒展著婀娜綽約的身姿,迎接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