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荊紫關鎮

荊紫關鎮

日期:2016/12/15 0:02:4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荊紫關在河南省淅川縣,地處豫、陝、鄂三省交界處,境貫丹江,道扼隘口。據史載,“荊紫關”之名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公元前304年,此地屬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此鎮守,“荊子口”名稱初現。元代稱“荊籽口”,為通達中原的重要的關口要塞。到了明朝中葉朝廷曾派千余官兵駐守此地,稱“百戶所”並改名“荊子堡”。清時駐有大批軍隊,改名為“荊子關”,並設有南陽、河北、歸德數鎮,設河南總兵、副將、荊紫關協、信陽協等官職,鹹豐八年改營置。民國初年,因這裡山野多見紫色的荊花,取其祥意改為“荊紫關”,這個經歷了血雨腥風的關隘於是有了如此詩意的名字並延續至今。
荊紫關古街道呈南北走向,,地面均系青石鋪砌,平淨整齊,兩側700余間板門店鋪,均具清代民間商業建築風格,翹檐雕飾,古色古香,房門都是木板嵌成,晝抽夜閉,房屋多是進出幾層院落,兩邊廂房對稱,均有一堵兩米長的封火硬山,高低錯落,相互重疊,使街道更加古樸靈秀,曲型多姿。
      荊紫關古關門在荊紫關鎮南街最南端。磚石結構,跨街而立,高7米,寬6米,進深1米,中間是拱門,頂部有磚砌斗拱,門楣上書"荊紫關"三字,進入關門,古代建築群便映入眼簾。
      從南陽臥龍站上高速公路到西坪下約150公裡,出口左轉向南沿209國道約25公裡有一條大河,在王家河橋的北面(不過河)右轉向西16公裡,過去石門村就到了荊紫關鎮,從路中間的紀念碑右轉10米過牌坊前行20米左轉即是荊紫關古街道。

穿過中碼頭那古老的階梯來到丹江邊,濕潤的清風撲面而來。晨曦中的丹江輕霧彌漫,水聲滔滔。“西接秦晉非古道”碑旁的那水渠飛瀉東去,湍急的水流遠遠大於丹江。丹江河道上的那些沙洲壩渚,與水渠的通暢形成鮮明的對比。流水卷走如煙塵埃,留下了些許歷史的斑駁與世人憑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