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江蘇寶華山隆昌寺

江蘇寶華山隆昌寺

日期:2016/12/15 15:16:33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寶華山位於江蘇句容縣寶華山鄉,距南京七十裡許,方圓百余華裡,海拔高431.2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山因夏季盛產黃花,名為華山(古代花、華相通);又因山中多寶,盛產茶、竹、木、果、藥以及鐵、銅等礦,因而得名“寶華山”;又說因梁寶志禅師在此山結茅講經說戒而得名。寶華山周圍有大小山頭36座,峰峰形如蓮花瓣,整個華山象朵蓮花,隆昌寺便端坐於蓮花蕊中。
隆昌寺歷史悠久,名揚中外。歷史上有許多達官貴人、名流學者慕名前來參訪。如相傳梁武帝曾登山會見寶志公;明神宗及慈聖皇太後曾予特別關照;清康熙、乾隆皇帝都曾臨幸此山,在山題詩留聯、賜予御物;民國時,有戴傳賢、張治中等高級官員來此觀光,也有日本、緬甸、印度諸國贈送的銅鐘、玉佛等。 一、歷史沿革與建築格局
隆昌寺,始建於梁天監元年(502),初名志公庵。時有西域僧侶不遠千裡來山修行。梁天監十三年,寶志公圓寂後,山庵逐漸冷落。
明嘉靖年間(1522—1572),僧普照慕名來山,仿效寶志,再度結庵。他曾斷臂祭虎,深受世人尊敬,從而使寶華山再度振興。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妙峰大師請當朝慈聖皇太後布施造三座銅殿,分供天下峨嵋、五台、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銅殿,從武漢運至龍潭遇風受阻,歇於金陵。當時,沿海一帶常遭倭寇搶劫,普陀僧眾要求供於內地。金陵各寺僧眾經充分醞釀後,決定供奉於寶華山。於是,普照弟子明慧以庵基山場約百余畝,獻請妙峰大師置殿,聿建梵剎,於明萬歷三十三年佛誕日,安置銅殿。據說是夜寶華山山鳴如獅子吼,緊接著滿山大放光明,持續了一個月。後來為銅殿奉安大士觀音像時,又有類似現象。此山此寺,被認為是聖祖龍興福地,深受神宗皇帝和慈聖皇太後贊賞,因而多有賞賜。慈聖皇太後送大藏經一部,添金塔一座,並給金錢助其修葺,建無梁殿兩座,山名寶華山,敕賜“護國隆昌寺”額。妙峰上五台山後,有南宗來幫忙營造數年,繼又有天空和尚任住持,先後建殿堂寮室53間,雜房53間。又經雪浪(1545—1608)操持,使寶華山初具規模,聲譽益增。
明崇祯十二年(1639),三昧律師上寶華山以後,建壇傳戒,重建大雄寶殿、左右樓、大悲樓、廂樓等,大殿、山門向北。清順治二年(1645),三昧弟子見月任住持,並於康熙二年(1663)建石戒壇,於康熙十年重建大雄寶殿和大悲樓,新建布薩堂、客房,又建屏教所、悅心堂、環翠樓、留雲樓等,同時建隆昌寺下院,南有一葉庵,北有龍潭定水庵,西有穿雲庵,富戶薛賓於南麓建鹿山庵。笪重光在留雲樓前題“律宗第一山”額。這時的隆昌寺,“三門巨麗,甲於東南”。
康熙十八年,定庵任住持。新建石香亭、齋堂、東之芳庵、南之九蓮社。康熙四十二年,清聖祖玄烨登山賜額“大寶華山慧居律寺”。雍正時,寶華山七世律祖文海重建准提堂、觀音堂、雪浪庵,改建浴堂。雍正十二年(1734)冬,寶華山不慎失火,計燒毀房屋六十余間。次年,江南總督趙洪恩奉雍正皇帝谕旨撥國庫錢照舊式重建,又奉旨創建了歡喜堂、白雲亭、黃葉亭、石亭。乾隆十五年(1750)冬,於戒公池右建玉鑒亭,又砌七層寶塔一座(1957年被拆)。以上建築,多數保持到現在。
民國二十三年,妙柔建玉佛樓一座(數年後被焚)。戴季陶(即傳賢,別號孝圓居士)在隆昌寺建公館,在天龍山立“孝敬碑”。張治中將軍在天龍山建哭弟亭,蔣介石題詞。
解放後,隆昌寺受到人民政府重視。1957年,傳授過一壇千佛大戒;1962年,隆昌寺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起,被某部借用,因年久失修不少房屋自圯;1983年5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開放寺廟,1984年6月對外開放,至1990年,已全面修葺,煥然一新。
隆昌寺原有房屋九百九十九間半,雖因“文化大革命”中失修倒圯了一部分,仍有房屋416間,可見當初規模和氣勢。寺貌雄壯,風格獨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壇。大山門朝北,象征著朝向北極星,其寺嚴密,其山幽異,故有人寫詩道:“萬山堆裡看雲松,曲庵幽溪復幾重;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耳聞鐘。”其山門只有一洞,且狹長,到了廟跟前不知山門處,故有詩雲:“圍著廟宇轉,不見有山門;只聽念佛聲,不見僧人影。”
寺廟的布局比較少見。通常寺廟將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擺在一條縱線上,這裡山門卻在一側,藏經樓、大雄寶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又與左右廂樓及正面的大悲樓組成一四合院,結構方正,對稱嚴謹,主次分明,回廊環繞。外又有一層四合院相重。這種重疊方形布局,人們稱鎖式結構。沿著北端西側向東建造的有齋堂和下客堂小院、戴季陶小院、“戴母”小院、戒堂小院、銅殿和無梁殿小院、祖祠堂小院和師姑樓小院。這七個小院與殿主體院落相連,組成一個方形廟宇,院中套院,樓台亭閣,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相互有機聯系,院與院相通,處處有門道回廊相隨,可說是該律宗道場的特有格局。
戒壇堂高四丈,深三丈六尺。前設照壁,右為屏教所,兩翼有走廊,上有“佛制戒壇”額。戒壇原為木結構。1663年,見月律師改為石戒壇。他博學多才,親手繪制成戒壇圖,並請能工巧匠刻意營造。可惜毀於“文化大革命”中。1987年後重建,恢復原貌。
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對隆昌寺十分重視,兩次上山指導修復工作。1987年11月11日,他在山上書寫了“律宗第一名山”、“大雄寶殿”、“眾山點頭”和“護國聖化隆昌寺”等匾額,並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贈銅鑄韋馱像一尊。1990年,他征得香港佛教界同意,將香港天壇大佛模型供奉於大雄寶殿,石膏質,高5.24米。這些極大地促進了隆昌寺的恢復和振興。
二、高僧輩出,律風嚴整
律宗的弘傳,始於西晉。經歷了先弘《摩诃僧祗律》,再弘《十誦律》,後弘《四分律》的過程。《四分律》於北魏孝文帝時(471—499),首先由法聰律師在平城開講。至唐代,終南山的道宣開南山宗;相州日光寺的法砺開相部宗;山西太原寺東塔懷素,開東塔宗。江蘇主要弘傳南山宗。唐末五代後,毗尼旨趣漸至廢弛。明清以來律宗在江蘇興起,且影響全國,尤以句容寶華山隆昌寺最盛。寶華山隆昌寺律宗的興起,全靠三昧等律師的積極開創,他們對律宗的振興和奉獻,實在是功不可沒。
明萬歷十二年(1584),慧雲馨公(名如馨,法號古心)朝禮五台,回金陵後任古林庵主,積極宣揚戒法,每年春冬傳戒,中興南山律宗,被尊為南山宗第十三代律祖。明崇祯十一年(1638),命十二弟子分赴全國各地弘律。其中有三昧光律師(號寂光),命住揚州石佛寺,後主寶華山隆昌寺。
三昧律師於崇祯七年去北京傳戒,譽滿京華,崇祯皇帝女兒榮昌公主事後派特使賜贈紫衣。崇祯十二年,應邀主寶華山隆昌寺。上山後,他立即建立戒壇,改建山門,鼎新殿宇,大開“千華蓮社”。千華蓮社,相當於僧侶們的“協會”,它的成立使寶華山開始具備了“律宗第一名山”的刍形。於是各地僧人“如渴骥奔泉”,紛紛前來入社受戒,律儀規范盛極一時。三昧律師又著《梵網直解》一書,宣揚天下,由是倍受尊崇,被稱為南山宗第十四代律祖,寶華山第一代律祖。
釋讀體(1601—1679),字見月,三昧弟子。祖籍句容,俗姓許,他的祖先於明時隨軍到雲南白鹿郡定居,生於楚雄。崇祯三年,32歲時依寶洪山亮如剃度,被賜法名讀體。崇祯六年,慕三昧之名離雲南,經貴州至湖南寶慶五台庵、廬山、黃梅破頭山、潛山、青陽九華山、南京報恩寺等,最終北上五台,參見了正在傳戒的三昧律師。至崇祯十年四月,始在鎮江海潮庵依三昧受具足戒。明崇祯十二年,被三昧擢用為寶華山隆昌寺監院。清順治二年(1645),繼任三昧法席。他建石戒壇,重建殿宇,精研《四分廣律》,詳究毗尼,深得律學精髓,護古人之已行,發古人所未發,以十誓勵眾,並制定每年春秋傳戒和結夏安居制度。他上任後的第二天,召集僧眾,還請諸大和尚證盟道:“我人劣福輕,承先和尚(三昧)囑命,主此華山。今有十誓為約,不仿照諸方叢林,故特地請諸師作證。第一、我每見諸方古剎各立房頭,分寺業,另起灶,以至修行不潔,僧不守規,直到鐘鼓停聲,三門頹敗,這過失的原因是已圓寂的住持濫剃度僧眾,不擇愚賢,日久月深,遂成了房頭患。今我為了寶華山永遠興隆,袈裟法親六和同居,誓不剃度一人;第二、我見各方和尚攢單(聚錢)養老,許多僧人不務修持,唯知坐享三餐,群居終日,傳說彼此的流言,恣放自己的身心,故令法門無光,施主缺少信任之感,不肯多加施捨。我決定本山革除此例,如果僧人年老,也不必多加顧慮,可以隨緣共住;第三、我每見各寺廟四處募化,廣求錢財,這可能有功於佛門,也可能有私於自己。為免因果錯位,施主減少,我決定本山不立化主,不募外緣,稻糧任其自來。我相信,修行者斷不會缺吃的;第四、諸方的長老一任方丈,就設了私廚,儲存蔬菜瓜果,任意食用,既不念僧眾,也不怕譏諷。今我三餐粥飯一道在齋堂吃,一切所有都入庫歸公。除非有施主上山,必須由我們盡主人之誼招待的,不可破例;第五、諸方長老無不私收施主的供品,私蓄香金,其款客錢出於常住,收的錢歸為己有,柴米油鹽等事累及當家的監院。自我起,日後凡有香資,悉歸常住簿記執掌,若須用處,也定讓大眾共知;第六,諸方和尚來此說戒者,必假報單,或三七,或一月。來則攢積銀錢若干,去則多領費用,此事同做生意一般。今本山聚時不攢單給錢,散也不給疏費,一切隨緣,以清淨弘戒;第七、諸方大剎各寮房如今都私蓄茶果,布列玩器,以致首開閒談及空消歲月之風。本山要盡革此弊,凡是同居的大眾,若遇雲游的僧人,來訪的故舊,一概請至客寮,隨緣款待,這樣才能禮法不廢,賓主有光;第八、我每見諸方叢林慣行吊賀與賄送施主的事,這是為僧不守僧儀,出俗反行俗禮,因貪圖施主的供養,全不顧違反佛門制度。如今寶華山遠離城廓,僧眾都要依戒律辦事,我相信有道德的施主是會諒解的;第九、隆昌寺在山中,不同於城市,柴米皆需要擔運。今後寺中凡是敲起犍槌,大眾都要同行。我是一寺之主,如果自願逸樂,如何統帥僧眾?從此遇事必躬行於先,不敢居後,除病除老,方可休息。大眾也必須如此才行;第十、所有僧眾必須遵守佛制,勿要貪食俗人的菜飯,勿要穿著絲織的衣著……大家要彼此策進,莫放縱自己的身心。今日以此十事自勉,也希望同居者相互勉勵之。”這番感人肺腑的誓言,深受信眾好評,當時常住1500人,不行募化,吃穿也很寬裕。
此十誓,為便大家遵行,見月律師親自修改成十規,用楷書抄寫刻於石碑上,稱《共住略策》十約:一、杜絕房頭,誓不剃度;二、不收單資養老;三、不發化主;四、不私設廚庫;五、香儀悉歸常住;六、戒期不納攢單;七、各寮不得私備飲食;八、不行吊賀;九、一切作務同眾;十、同界共住必遵律制。《寶華山志》說:“此十約定,而風聞四方,道譽隆起,人鹹贊仰。”
關於修持之事,他也身體力行,為人榜樣。順治十一年秋,見月在本山的僻靜之處親自修行“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不傍倚,晝夜站立,口唱心念阿彌陀佛,計90日;順治十二年,又復修此“般舟三昧”9旬。入山瞻禮的雲游僧親眼見到見月如此苦修,全都“洗心皈敬”。
他住持隆昌寺34年,常住物不曾寸絲著身,一文歸己。他待人真誠,持身莊重,雖儀容嚴肅,但“慈風惠澤,普被於賢愚”。他不偏好惡,對誰都一樣。他未曾用一紙招徕弟子,但膜拜者數以萬計。著有《大乘玄義》、《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釋》、《僧行規則》、《黑白半月兩乘布薩正范》、《三壇傳戒正范》、《教誡比丘尼正范》、《剃度三皈五戒八戒正范》、《一夢漫言》等刊行於世。他的努力,為隆昌寺奠定了久隆不衰的基礎。他是寶華山的大功臣,為隆昌寺第二代律祖。
釋德基,號定庵,見月弟子,主寶華山第三代法席。俗姓林,福建省莆田人,在姑蘇寶林寺剃度出家。來寶華山隆昌寺受戒後,住寺苦修十年,任上座教授,後繼任住持法席。他繼承見月衣缽,遵循見月規范,增修廟宇,采諸部精華,發前賢底蘊,著《羯磨會釋》16卷、《寶華山志》12卷。經他努力,使傳戒規范嚴整完善,使寶華山真正成了全國有名的“律宗第一山”。
釋福聚,字文海,為寶華山第七代法席。俗姓駱,世居浙江義烏,後遷居江南栗水縣。14歲出家,24歲來寶華山受戒,又出外雲游八年,回山後主法席。清雍正十二年,奉世宗之谕,率寶華山執事僧120人到北京放皇戒,全國各地有1119人受戒,轟動全國,寶華山隆昌寺又一次名聲大振。福聚因放皇戒於北京法源寺,所以又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在寶華山任法席三十年間,得戒弟子遍天下,其高足在南北主法席者有二十余人。撰有《南山宗統》、《瑜伽補注》、《施食儀規》、《寶華志余》等。他是弘律功臣,也是寶華山修志功臣之一。
自三昧律師至今,寶華山共有22代律祖,他們依次為:釋寂光,字三昧;釋讀體,字見月;釋德基,號定庵;釋真義,字松隱;釋常松,字闵緣;釋實永,字珍輝;釋福聚,字文海;釋性言,號理筠;釋圓先,號渾儀;釋明如,號恺機;釋定胸,號卓如;釋慧皓,號朗鑒;釋昌蒼,號體乾;釋海然,號敏通;釋印宗(正覺),號朗圓、字聖性;釋浩淨,號發圓;釋光悅,號德寬;釋融忍,號妙柔;釋戒暑,號東巽;釋大鼎,號映徹;釋大鑫,號茗山;釋月濟,字培功,號慈舟。
其中1950年到1953年,一度由清定法師主隆昌寺法席,弘傳密宗。1953年後恢復為律宗道場。
1995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84名僧尼於隆昌寺受戒;1957年則有多達1985名僧尼前來受戒,其中有印度僧1名,香港僧一名。1987年開放以後,於1992年恢復傳戒,新戒共985名,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有台灣、香港以及日本籍新戒61名。今年該寺在慈舟方丈的主持下創辦了寶華山律學院。相信寶華山隆昌寺今後在加強佛教界的自身建設方面一定能作出新的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