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城市戲園

城市戲園

日期:2016/12/15 15:29:1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城市戲園包括酒館戲樓和茶園或戲園、戲院。

  (一)酒館戲樓

  酒樓演唱興盛於宋元時期。這一時期主要的演出場地還是勾欄,酒樓只是清唱場所。明代中

  期勾欄衰敗,酒樓才成為城市演戲的固定地點。山西繁峙縣巖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壁畫西壁市井圖可以看出當時歌伎演唱的情景:在街道邊有一酒樓,懸空於水池之上,下面用木柱支撐,木結構,平面方形,四周圍以欄桿,樓左側有樓梯通向街市。樓上設酒宴,左邊坐一女子正在敲鼓,她旁邊有一男子在擊拍板。酒客都注視他們。

  明天啟《慈溪縣志》介紹了慈溪酒樓的設置情況:中間有一戲台,其四周環繞著酒樓,客人在樓上飲酒,往下就可以看戲。還有一種只是在酒樓的一面搭座戲台,客人在座位上就可觀看。當時也把設有演戲場所的酒樓稱戲園子,戲館。

  清代酒館戲樓《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記載了雍正的一段話:“見盛京城內酒肆幾及千家,平素但以演戲飲酒為事”。反映了當時酒樓盛行唱戲風俗。清初北京的酒館戲樓著名的有太平園、四宜園、查家樓、月明樓。查家樓原為巨商查氏的私宅戲樓,清代改為酒館戲樓。月明樓在北京永光寺西街,由於“康熙私訪月明樓”而得名。據說康熙一次微行,在月明樓吃酒受到地痞無賴的欺負,從而使他了解了京城黑社會的情況。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無量寺公中正倉正廳的“月明樓”圖是當時酒館戲樓的真實反映。圖中所繪的是酒樓的內部,正中為一大廳,大廳中部有立柱數根,用來支撐屋頂,兩側有樓廊,有樓梯上下,樓上樓小都坐滿了客人,廳內四處懸掛燈籠。正面樓上有一戲班正在演出。在戲台上有四根前柱,上面都掛有對聯;戲台後邊設楠木隔扇,上畫山水畫,兩旁有懸掛大紅綢子的上下場門通往後台;戲台的周圍用木欄桿圍繞。畫中沒有出現正式戲樓,所以它表現的是酒館戲樓的早期形式。

  乾隆二十七年“前門外戲園酒館,倍多於前”。這時金陵樓最為出名。北京以外的酒館戲樓以蘇州最多。其次是揚州上海。乾隆三十一年沈德潛修《長洲縣志》卷十一《風俗》說:“今不論城內城外,遍開戲園,集游惰之民,晝夜不絕,男女混雜。”

  蘇州桃花塢木板年畫《慶春圖》刻於乾隆年間,表現蘇州的一座酒樓“慶春樓”的情況。圖中,進門櫃台上擺一寫有酒館的木牌,裡面還有賓客圍桌吃喝的情景,周圍有木欄桿,欄桿外常站滿“看閒戲”的人。

  (二)茶園戲樓

  茶園唱戲的歷史和酒樓一樣,都是城市市民文化發展的產物,在宋元時期較為興盛。明代酒樓戲樓的出現使得茶園演唱走向衰敗,清代以後茶園重又復興,因為茶園備有點心,供人消閒,少了酒樓的喧鬧,更加適合觀賞戲曲演出,所以它逐步取代了酒樓戲樓的位置,成為專門的戲園。

  茶園建築的整體結構為一座方形或長方形全封閉的大廳,廳中朝裡的一面建戲台,廳的中央是空場,周圍三面或四面建二層樓廊,有樓梯上下。茶園靠燈光照明,采用懸掛燈籠的辦法。茶園在建築上的重大發展是把觀眾席和戲台都包容在一個整體封閉的空間裡,可容納1000人,而且對觀眾席作了精心的設置。

  戲台──茶園的戲台靠牆建立,設有一定高度的台基,呈伸出式,三面觀。台基前部有四根角柱或四根明柱,與後柱一起支撐木制的天花,有些台板下還埋有大甕,天花和大甕是為聲音共鳴用的。戲台朝向觀眾的三面設雕花矮欄桿,柱頭雕蓮花或獅頭造型。台頂前方懸園名匾。觀眾席---茶園觀眾座位按區域和舒適程度分數等,按等收費。茶園裡最好的位置是官座,設在左右樓上靠近戲台的地方,配有矮桌帶坐褥的椅子,高凳。每座之間用屏風隔開,類似包廂。官座按照和上下場門對應的方位分上場門官座下場門官座,以下場門官座為貴。較官座次一等的座位是散座,設在樓下兩邊的樓廊內,有桌椅。其後靠牆處還有高座。池座是最普通的位子,在大廳中間,戲台與樓廊的空地,擺有許多條桌,供百姓看戲用。伸出式戲台的兩側空地,稱釣魚台也設條桌,由於靠上場門太喧鬧,是最次的座位。

  (三)茶園戲樓賞析

  ◆北京茶園戲樓

  北京茶園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傳統式茶園建築的代表,既是京城文化的體現,又是當時戲曲繁榮期最集中的表演場地。它的形成至少在乾隆前期。其分布地域集中在前門外大柵欄一帶。

  清光緒年間北京茶園圖
  桃花塢木板年畫《金山寺》表現了清代茶園演戲的舞台場面。
  清末茶園平面示意圖
  茶園戲房內部及下場門
  廣慶園演出圖)圖中正在演《秋胡戲妻》的故事。
  慶樂園攝於本世紀30年代。

  廣和樓即廣和劇場,在北京前門外。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間的酒館戲樓--查樓,後轉變為茶園戲樓,也叫茶樓。它是清代最著名的營業性戲樓。廣和樓。

  日本人岡田玉山畫的《唐土名勝圖會》中的清代廣和查樓演劇圖所繪戲樓為伸出式三面觀舞台。台口有檐幕,下有欄桿。戲台高出地面觀眾席。
廣德樓建於清代中期,位於前門外。戲台呈正方形,台前二柱,台頂有天花板。1957年改稱前門小劇場。

  中和園建於清代中期。兩層樓,磚木結構,戲台後牆的左右有上下場門,台口四周為高30厘米的欄桿。該園能容千人以上。1927年,梅蘭芳在這首演《鳳還巢》。

  文明茶園茶園開業的當天,清朝禁止婦人進戲園看戲的條令正好解除。現為豐澤園飯莊。

  吉祥戲園,在北京東安市場內,由清宮太監出資建成。戲台為開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欄桿;在台側另為樂隊建一方台,後台供奉唐明皇畫像。梅蘭芳的古裝新戲都在這首演。1994年被拆除。為1911年吉祥園戲單。
  (四)戲院戲樓(清末-1949)

  清代末期的戲園結構,形式上開始接受西方劇場的影響,產生了新型的戲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歐式劇場-蘭心劇院,這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劇場,台口為鏡框式,客座為三層樓。它為中國劇場的改革提供了建築樣式的直接借鑒。這一時期還部分保留了戲園的稱謂。

  清代營業性戲院復原圖
  清《合肥相國七十賜壽圖》描寫的是慶壽的場面。觀眾都圍著桌子,側向戲台看戲。這時候,觀眾已經面向戲台看戲了。

  ◆上海戲園

  上海戲園大多仿北京樣式,但又受西式劇場的影響。圖中左側為戲台,台口寬大,台前有矮欄桿。正廳擺放桌子,在靠樓腳的地方有長靠椅,首排桌子前還有一排椅子為散座。樓上是包廂,樓底廊下為邊廂,用欄桿和正廳分隔;其後又有觀眾座,是最次的座位。 滿庭芳,上海第一座茶園式戲園。清代同治年間英籍華人所建,是一仿京式戲館建築。
  丹桂園茶園
  福合園斗毆圖
  《申江勝景圖》中的“華人戲園”圖清末吳又如繪。表現的是上海茶園劇場的內部情景。

  上海天蟾舞台建於民國,英國設計師設計。建築為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屋頂呈拱形覆蓋整個場內觀眾廳。周信芳長期在此演出。曾有“京角不進天蟾不成名”的說法。為其舞台首層平面圖。
  上海新舞台的鏡框式舞台
  ◆蘇州戲園

  金桂茶園圖為當時的時事風俗畫,描繪了金桂茶園被清政府查封的場面。
  ◆新式戲院

  本世紀初傳統茶園正式開始建築樣式的轉變。按照西式舞台的樣子,把伸出式台口改為鏡框式台口或變形,保留大的半圓形台唇。另外燈光、布景也力求新穎。

  ◆北京的新式戲院

  第一舞台建於1914年,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戲院完全模仿上海新舞台的樣式。在演出中使用了布景,甚至真車、真馬都上了舞台。後毀於大火。在民國初,是京城最新式的戲館。1936年第一舞台戲單。

  新明大戲院,建於1919年,共存在九年。梅蘭芳曾在這演《上元夫人》

  真光戲院,現在的兒童劇院。在當時是較典型的歐式劇場。

  開明大戲在北京珠市口大街和第一舞台相對。是一座完整的西式建築,專供高級觀眾享用。觀眾席兩層,木板椅座。它至今還保留了原建風貌。

  廣和戲園
  長安大戲院,因坐落在西長安街而命名。既保留了老式戲園的痕跡,又接近現代劇場的條件,是30年代新建劇場的典型。

  天津中國大戲院建於1936年。是中、法結合式建築,混凝土結構,共五層樓。

  吉林新民戲院建於民國,兩層樓,木質結構,舌形舞台。

  洮南戲院

  昆明群舞台原為兩湖會館,民國改建為群舞台。

  內蒙豐鎮文廟戲院建於民國1919年。戲院正面為西式結構,左右兩側牆壁是中國傳統的裝飾磚雕圖案。

  杭州第一舞台建於民國,主體為結構,木穹頂;觀眾席呈馬蹄形,共三層;有轉台。

  陝西易俗社劇場陝西最早的現代化劇場,包括前廳、觀眾廳、舞台、化妝室,磚木結構。舞台為鏡框式,燈光設備較齊全。自其建成後,秦腔正式進入劇場。
  西安三意社劇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