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山西永樂宮

山西永樂宮

日期:2016/12/15 15:17:26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永樂宮修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才建成了這個規格宏大的道教宮殿式建築群。特別是宮殿內部的牆壁上,布滿了精心繪制的壁畫,其藝術價值之高,數量之多,實屬世上罕見。來到山西,自然不能放過去永樂宮欣賞元代壁畫的機會。
永樂宮是典型的元代建築風格,粗大的斗拱層層疊疊地交錯著,四周的雕飾不多,比起明、清兩代的建築,顯得較為簡潔、明朗。幾個殿以南、北為中軸線,依次排列。
三清殿大型壁畫的技巧臻於[化境]          
三清殿又名[無極之殿],屋脊上的鸱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型,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
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線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著;人必須在進殿後好一會,適應了殿內的微弱的光線後才可以看到壁畫。但見三清殿內的西、北、東三壁上,繪滿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畫面連成一氣,表現的是同一個時空。一幅題為《朝元圖》的大型壁畫,描繪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龍、白虎兩神為前導,南極長壽仙翁和西王母等八個主神的四周,簇擁了雷公、電母、各方星宿神及龍、蛇、猴等多位神君,還有武將、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圖近300個神仙朝著同一個方向行進,形成了一道朝聖的洪流,氣氛神聖、莊嚴。
壁畫中的神像雖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樣,但畫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顏色、衣著和神態去表達不同神仙的身分、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較肅穆;武將則全身披甲,鬓發飛揚;玉女則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對話,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顧盼,形象各具特色。每個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幾筆,以濃淡粗細的長線變化,就充分表現出質感的動勢來。袍服、衣帶上的細長線條,更多的是剛勁而暢順地[一筆過]畫上去,好像一條條鋼線鑲在壁畫上一樣,造就了迎風飛動的飄忽感,加強了畫中仙人的生動性。這種畫法不但承繼了唐、宋以後盛行的吳道子[吳帶當風]的傳統,而且准確地表現了衣紋轉折及肢體運動的關系,難度極高。
在用色上,采用了傳統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線為骨干,再填以金、朱紅、青綠等色,配搭得很和諧,有些部分還用了[瀝粉貼金法]增強了質感的對比,令畫像的立體感和輝煌的氣氛更加顯現。
不尋常的[喬遷]經歷
難以想像,現在的永樂宮如此完整的建築群和精彩的壁畫,其實並非坐落的原址上,竟是幾十年前才[離鄉別井]遷移而來的。
原來,永樂宮有一段[喬遷]的特殊經歷呢!
永樂宮的原址的芮城西南的黃河北岸,相傳該地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鄉。1959年,那裡要修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好位於計劃中的蓄水區,水庫建成後它將成為淹沒在幾十公尺深水之下的[海底龍宮]。
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現代魯班]們,仔細研究如何將這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畫完好地搬走重建。之後,他們決定先拆幾座宮殿的屋頂,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鋸法,用鋸片極細微地將附有壁畫的牆壁逐塊鋸下。一共鋸出了550多塊,每一塊都劃上記號。再以同樣的鋸法,把牢固地附在牆上的壁畫分出來,使之與牆面分離,然後全部劃上記號,放入墊滿了厚棉胎的木箱之中。牆壁、壁畫薄片和其它構件,用汽車、騾車、馬車等交通工作逐步運到中條山麓,先重嵌宮殿,在牆的內壁上新鋪上一層木板,再逐片地將壁畫貼上,最後由畫師將壁畫加以仔細修飾。
這項曾經被形容為[神仙也不容易辦到]的工程,經過了近5年時間終告完成。重建後永樂宮裡壁畫上的切縫幾乎小得難以辨別,令人難以置信地完美保留了這群壁畫傑作的曠世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