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桓台“四世宮保”牌坊

桓台“四世宮保”牌坊

日期:2016/12/15 15:33:5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據山東淄博市史志記載,其轄區的桓台縣新城鎮,原是一個古老文明的縣城,城區內古跡甚多,尤以形態各異,僅聞名遐迩的牌坊就有72座。但在這些牌坊當中,當屬“四世宮保”磚牌坊為最好。該牌坊現坐落在新城鎮城南,是當地目前唯一的幸存者,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尚存、且為數極少的古代磚式牌坊之一。

  整座建築造型精美,是一幢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等於一體的傑作,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據史書記載,該牌坊始建於明朝的萬歷47年(即公元1619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是萬歷皇帝為了表彰兵部尚書王象乾(今新城鎮人)在“總督薊遼”、“行邊視師”、“威名著九邊”等方面保朝有功,逐晉爵為太子太保後而特許建造的,是由當地的建築巧匠黃兆功(今桓台縣邢家鄉演馬村人)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起初建造牌坊時,王象乾正在兵部尚書任職,時年71歲。當時皇帝曾追封三代,包括其父王之垣(在世時任戶部左侍郎)、其祖父王重光(曾任貴州參藩)、曾祖王麟(任穎川王府教官)他們都因王象乾的功績,郜贈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因此,坊名為“四世宮保”,也寓含著王家四代保護明朝的意思。

  該牌坊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宮殿式樣,上面磨磚起磋,形成一大二小的拱形坊門,呈南北走向,橫跨大街兩側而立,除4個基座為巨型方石砌成的結構外,其余的皆為青磚結構。整個坊體高15米,面闊9.2米,進深3.33米,占地30平方米。分下、中、上三層,每層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層雕有蓮花瓣,中層雕有雲朵,上層雕有龍駒、麒麟、松鹿、奔獅,靈芝、行雲等,栩栩如生。

  基座之上,開拱門3個洞,中洞跨通衢大道,可行人過車,各門楣上雕有二龍戲珠,拱門兩側的巨石基座上,雕有8尊石獅,分踞前後,雌雄各半。雄獅足按銹球,姿肆張揚,氣勢雄猛;雌獅懷抱幼獅,呈俯首凝視之狀,惟妙惟肖。
中間大拱門之上嵌有上下兩塊橫幅石匾,下為敘功匾,锲刻著王氏四代的名諱、職銜和郜贈。敘功匾之上為全坊主題,刻有“四世宮保”四個楷體大字。字工整遒勁,大氣潇灑,傳為出自明代著名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筆。

  該牌坊前後橫幅石匾的兩側均有浮雕楹聯,是隸體書法,兩幅楹聯上都著有“玉音”二字,其上端皆有精雕的蓮花圖案承托。前聯是:佑滋岳牧公孤,世表勳名於中外;底定獐苗蠻貉,贊襄威伐於昌明。後聯為:缵舊惟牙,恩錫表毂治於克紹;慶賢有涉,榮名耀竹冊以彌光。在楹聯的四周和石匾上下雕刻著精致的飛禽走獸,山水花卉。其中,有的是浮雕,有的是圓雕,有的是透雕,皆技藝高超,呼之欲出。另外,在牌坊外側前後兩面圓柱上也有精彩的古代人物,二老二少,形象端正,儀表堂堂。

  該牌坊之頂部有飛檐斗拱,透雕花脊,瓦當齊整,排列有序。頂端大脊8跑,每跑2獸,高踞瓦脊。雙層飛檐,檐角凌空高翅欲飛。8個檐角懸有風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瓦脊成壟,頂脊中間雕塑著“麒麟馱寶瓶”,造型逼真,踞於牌坊之巅,頗具特色。牌坊之下檐正中央,前後兩面各砌一塊鑲嵌花邊的豎式匾額,上锲刻著金色“聖恩”兩字,此標明該牌坊為御建之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