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碉之國莫洛村
日期:2016/12/14 23:58:2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古居居和古建築,錯落地分布於青山綠樹中,非常漂亮。
丹巴縣以其瑰麗的嘉絨藏區文化和素有“千碉之國”美稱的古碉建築群為世人所矚目。而莫洛村更是以其典型、特有的石砌藏寨建築和規模宏大形態各異、建設集中的防御性碉樓群成為丹巴縣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價值核心。
莫洛村距縣城公裡,三面環山,西臨大渡河,地勢由東北向南傾斜,系高山峽谷地貌。全村以藏族為主,少量漢族雜居,相當完整地保持著嘉絨藏民族傳統的習俗和居住文化,大量石砌的碉樓與藏寨村落融為一體並相當完整地傳承至今,是研究中國石砌建築不可多得的活化石走進丹巴嘉絨藏區莫洛村,當地人會告訴你,“嘉絨”即“女王的河谷”,這裡古時是東女國,國王是個丹巴美女......
歷史記載中,在東女國,國王與官吏皆女子,國內的男人,不能從政,僅任征戰與種田之役。因女子少而貴,且位高權重,故為多夫制,女王則侍男者眾。當時東女國萬余戶,散布在山谷間M余座聚邑中,所居之處均築“重屋”,即碉房;民眾住六層以下,唯女王居九層。可見,東女國擅建高碉且建築水平高超,女王則高高在上。
碉樓是御敵的堅固工事,丹巴境內現存粥座,大概可以分為四種: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為多而丹巴民居碉房樓頂的“煨桑”塔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修建在屋後的高碉與居住的樓房緊緊相連,屬於家用碉。家碉較為矮小,一般用作貯藏室,御防匪盜,遇有戰事,亦可防御;寨碉則是保護村寨、部落和地區的戰爭工具,與城柵的功用相類似,又比城柵更靈活;要隘碉建築在要隘險道上,有許多則矗立在懸崖峭壁之上,用於防御阻止敵人的進攻;烽火碉則用於傳遞戰信息,也同時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戰功能。高碉牆壁厚實堅固,居高臨下,俯視敵人,遠則箭射槍擊,近則滾木擂石,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敵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堅碉之中,以逸待勞,以守待攻,侍機而動。
女性掌權、女性崇拜、多夫制、無固定性伴的走婚(爬房子、鑽帳篷、頂毪衫、搶手帕等)尚青、居碉樓等等的東女國文化元素,在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影響至今。婚姻形式除對偶婚外,還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單系家庭,另外,從婦居的家庭也很普遍。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組成,無不是以女性為中心。然而,東女國是女性國家而不是母系氏族社會,母系氏族社會是早期原始社會,但東女國卻是獨特的世界上少有的由女人全面管理的國家,代表的是種文化,有著深刻的內涵和意義。
過去梭坡鄉習俗是家中女人為大,孩子跟母系家庭。男子晚上“頂毪衫”到女子家過夜,夜聚晨離。即一到晚上,幾個男子相約,頭頂―件毪衫(披風)遮臉,到女子聚集的碉房對歌求愛,直唱到三更半夜,女子們唱累了,倒睡在鍋莊旁。這時,男子進屋找到自己心儀的女子,若是女子也,心儀該男子,就會讓位允許男子躺在自己身邊談情說愛,情到濃時,男子則可帶走女子,到女子屋內過夜,行夫妻之實,天亮男子必須回自己母親家。
莫洛村在川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服飾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康巴服飾習俗,俗稱康裝。今丹巴女子服飾傳承了東女國尚青服飾及男子赭面之俗,即以青(黑)色為美。這一帶的女人多是美人肝子,她們喜歡盤發髻,著長裙,衣飾古典華美,氣質優雅端莊,充滿古韻意味,一如從歷史中款款走來。
在任何藏區酥油茶都是最有名、最普遍的飲料。它是由牛奶中提煉的奶酪加藏馬茶加鹽攪拌而成的。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沒食用的飲料。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尼d: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一路順風。
藏族的另一種飲料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h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旅游TIPS:
藏族人民對於親朋友好友久別重逢,攔手貼於臉頰相親;見所敬重之人將袒臂之袖搭於肩上屈腰雙手平伸或豎大拇指以示敬禮;平常相見伸舌頭也屬敬禮;親朋遠行或初到,替他牽馬以示敬禮;還有合掌磕頭,參拜佛像,朝觐活佛,與佛頂禮時磕響頭及磕長頭(―步―磕拜)。
地理位置: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成都茶店子客運車站每天早上630有3趟車發往丹巴,普通客車71元,約6小時車程;成都西門子車站每天早晨有兩班直達丹巴的班車。然後再從丹巴縣包車前往莫洛村即可。
丹巴客運中心電話:0836―35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