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歙縣之後,乘車沿著西天目山脈一路向北,下一個目的地便是績溪。路上山環水繞,翠綠的甘蔗田、黃白的貢菊田一片片地閃過。路過了無名的村莊,斑駁的牌坊,想象著績溪的模樣。
收回流連的目光,我拿出績溪的史料,一頁頁翻開它逝去的繁華。績溪地處宣州、徽州地界之脊,因縣北有兩溪相距僅一裡,而且時而合流、時而分流如績(織),故名績溪。據《新安志》載: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始置績溪縣,屬歙州。此後的宋、元、明、清等朝一直歸屬徽州不管他屬。績溪雖小,確是鐘靈毓秀,人才輩出,民風淳樸,山限壤隔,不染他俗。她是徽菜之鄉,七碗來八碗去,讓人垂涎欲滴;她聲名顯赫,有“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之說;她是徽墨的誕生地,她是徽商泰斗胡雪巖、新文化運動戰士胡適的故鄉。
一九八七年撤銷徽州;一九八八年績溪劃歸宣城。績溪還是那個績溪,在地圖上卻找不見徽州了。古老的戲台上依舊唱著優雅從容的徽劇,什麼也改變不了績溪人對徽州精神家園的守護和向往。